不久前召開的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王旭東部長首次表態,“信息產業部將適時提出我國發展3G的決策建議。”這是中國官方最新的3G口徑。
近日在“開放中國3G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發表了他的一個最新觀點: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每年將為我國創造80萬到10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約占新增就業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將有效緩解我國嚴峻的就業壓力。他特別指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家競爭的實質是:你不開放,別人就開放;你不發展,別人就發展;你不追趕,別人就追趕。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為組長編寫的《中國3G世紀報告》近日面世后,猶如一重磅炸彈在通信業引起強烈反響,其“國家被俘獲”的觀點更是讓政府官員和其他學者吃驚不小。
但對于胡鞍鋼的說法,北京郵電大學的闞凱力教授卻直言不諱的說,胡鞍鋼的觀點只能用一個詞評價:“豈有此理!”
闞凱力說,國家是不能“被劫持的”,既不能被某些企業“劫持”,也不能被“某些專家”的言論“劫持”。
由此,闞凱力提出,關于中國的3G建設,要建立“問責制”:首先,如果倉促上馬3G造成巨大損失,則要追究決策者的責任。其次,如果國有企業因為3G造成損失,則要追究企業領導的責任。此外,對學者也要問責,“純粹的學術研究無所謂。但如果牽扯到這么大的國有資產,你隨便發表言論造成損失,也要追究責任!”
“胡闞”爭論越來越多地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業內專家也開始加入到這場大爭論中來。國內電信分析專家王煜全表示,胡鞍鋼的3G報告中所引用的論據與論證是錯誤的,只是最后的結論正確。
王煜全首先認同了闞凱力教授的兩大觀點。他表示,胡鞍鋼教授的問題在于,他此前并沒有太多研究電信,以外行人的角度來評論3G才留下了很多硬傷。另外,“3G投資將增加GDP和就業機會”的觀點也有些偏頗,“這些錢即使投向任何地方都會拉動GDP”。
隨著國內3G商用實驗的即將進行,信息產業部日前已對各大運營商發文,要求他們開始3G商用試驗的準備工作。3月份,各大運營商的3G商用實驗網將全面開始建設。
最近,在各大運營商2005年工作會議上,中國電信等幾大運營商紛紛在工作計劃上提及了第三代移動通信(3G),例如發展寬帶增值業務、轉變戰略和盈利模式、籌備上市為3G融資等等。
對于3G,盡管此前在整個產業鏈中表現得最為“焦急”的,是通信業制造商。他們企盼著3G數以千億元龐大投資為其產品找到新鮮出路。相對而言,幾大運營商很久以來都表現得相當冷靜。他們大多數認為,由于3G市場尚未啟動,加上牌照等事項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最好還是專注于運行中的2G業務。然而今年開始,運營商們也一改此前的低調態度,紛紛表示正在為3G到來著手于市場、技術、業務等方面準備。
有最新研究報告指出,3G對基礎運營商的影響頗大。電信運營商對于3G的投資總的資本支出約為9540億元。這其中,預計中國聯通將目前的CD-MA1X 升級為CDMA2000大約需要投資200-300億元;而中國移動初期投資在600億元左右,累計投資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而其他新的牌照獲得者,由于沒有移動網,所需要的資本開支會更大,因此,對于基礎運營商來講,3G從建網到發展成一定規模,預計需要2-3年的時間;而另一方面,如果3G用戶發展較好,則兩年以后,可逐步獲得豐厚的利潤。
對于固話運營商來說,3G是其邁入移動通信領域的最佳時機。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這兩個固話運營商若能在此次爭取到3G牌照,不僅代表了其分了一杯羹,更意味著他們有了移動通信這塊市場份額,即在今后可以與中國現有的另外幾家移動運營商展開更為全面的競爭。
3G究竟將何去何從,它的發展終將會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逐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