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公司為“減虧”出手,目標直指西北電網公司。
近日,國家電監會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2004年前三季度國家電網公司實現利潤總額65.05億元,其中凈利潤為37.13億元。
盡管公司整體財務狀況良好,但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電網公司資產負債率已高達63%,負債總額為7111.93億元。
“在國家電網公司所管轄的五大區域電網中,西北電網公司是唯一虧損的單位,其虧損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電力公司,僅新疆電力公司的虧損就高達近7億元,其資產負債率超過80%。”西北電網公司一人士稱,為此,國家電網公司的態度很明確,西北電網公司必須在2006年前扭虧為盈。
而西北電網公司能否成功減虧,還直接影響到國家電網公司的核心戰略——建設貫通南北的百萬伏級交流通道,將華中與華北構筑成為聯系緊密的同步電網,以便將華北的電輸送到華東電網。
西北電網人事大調整
作為先兆,西北電網公司的“減虧”從人事調整開始。
2004年12月22日,在西北電網公司職工大會上,國家電網公司對西北電網公司領導班子進行了大調整:原總經理劉肇紹改任公司黨組書記兼董事長;原重慶市電力公司總經理陳峰調任西北電網公司任總經理;原甘肅電力公司分管資產運營的副總經理韓君調任西北電網公司任副總經理。
同時,西北電網公司黨組書記劉本粹、副總經理邵仲仁、張嗣興均被免職,劉退居二線,邵改任西北電網公司副局級調研員,而張則遠調北京一家研究所任職。此外,公司紀檢組長薛傳殿也被免去現職,改任公司正局級調研員。
而就在這一天,在宣布完西北電網公司領導班子調整方案后,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陳進行又風塵仆仆地趕到陜西電力公司和寧夏電力公司,代表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對其領導班子的調整方案。
在寧夏電力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劉應寬被免職,改任公司正局級調研員,其職務由副總經理馬力克接任。
而來自國家電網公司農電工作部的賈福清則空降陜西電力公司,出任總經理一職。陜西電力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趙杰臣被免職后改任公司正局級調研員,其黨組書記職務由公司副總經理李長安擔任。而副總經理王天才則調往國家電監會西北電監局出任局長一職。
在西北電網公司領導班子調整后的第一次會議上,董事長劉肇紹稱,新班子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發展和經營虧損問題。
實際上,西北電網公司從獨立運行的那天起就擔負著“扭虧增盈”的重任。
在2004年初,國家電網公司給成立不到兩個月的西北電網公司下達了“減虧”指標:“青海電力公司虧損底線2億元,新疆電力公司虧損底線7億元。”
“公司感覺就是為還債而生的。”有西北電網公司內部人士這樣說,從成立那天起,公司的預計最高負債就接近10個億,這還僅僅是從單純的輸送電直接支出成本來計算,如果算上相應的一些財務費用,虧損額還將提高。
截至2004年10月,青海電力公司虧損超過1個億。而在2004年上半年,新疆電力公司的虧損已經超過了3.38億。2004年11月16日,新疆電力公司被國家電網公司處以“黃牌警告”,該公司除了當年新增拖欠電費2億多元外,截至2004年9月底,全疆各用電客戶僅拖欠電費累計就達4.42億余元。
巨虧背后
西北電網公司為何出現巨虧?
2004年6月,時任西北電網公司總經理的劉肇紹帶隊,到新疆和青海兩地進行了摸底調研。
西北電網公司一位曾參與該次摸底的人士稱:電價偏低和農網改造,是新疆、青海兩大電網虧損的主要原因。
青海電力公司生產部透露:在青海省的用電結構中,第二產業用電占80%,其中高耗能企業占84%。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青海電力公司對高能耗企業都是執行的低電價,這對電力公司來說,賣的越多就意味著虧損越多。同時,由于近年黃河枯水日益加劇,電網購電費成本增加,加上農網改造已投入31億元,每年背負的本息壓力就接近2億元,公司虧損成為必然。
以2003年為例,青海電力公司平均售電單價為290.84元/千千瓦時,比全西北電網平均售電單價低41.3元/千千瓦時,比全國平均售電單價低129.49元/千千瓦時。從售電行業來看,青海電力除了農業和躉售平均售電單價比西北電網全網平均價略高外,其它行業平均售電單價均比西北和全國電網低。其中,在青海省用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大工業平均售電單價比全國平均數低了123.85元/千千瓦時。
與此同時,由于地廣人稀,造成供電成本、電網維護管理成本、電費回收成本大幅度增加,形成“投入大回收小”的虧損難題。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電力局供電面積達10.5萬平方公里,固定資產占有量達10億多元,而年售電量卻僅有2.3億千瓦時。2003年,該局經營虧損就達8130萬元,占省公司該年虧損額的82.7%。
與青海省一樣,新疆電力也面臨電價偏低的難題。此外,龐大的農網改造費用更是構成新疆電力虧損的主要因素。
新疆電力公司計劃發展部人士稱,一、二期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總投資規模為76.86億元,其中銀行貸款就達56.15億元。
農網改造完成了,但問題也隨之出現。由于新疆農牧區地廣人稀,線路長、投資大、負載輕、損耗高、收益差,有內部人士直白地說,電力公司是花大錢做虧本買賣。如和田地區,投資7億元,而年售電量卻不足2億千瓦時。
此外,廠網分開后,部分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大幅攀升,而銷售電價卻未實現聯動,僅此一項,新疆電力公司就蒙受虧損接近2億元。再加上全疆各類用電客戶拖欠電力公司的近5億元電費,用該公司一部門主管的話說,“新疆電力公司已經瀕臨破產邊緣”。
“政策性虧損是西北電網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該公司人士直言,西北電網扭虧的首要任務就是爭取電價調整。在2004年6月那次摸底調研后,一份由西北電網、當地省電力公司和地方政府共同形成的電價調整報告很快被送到了國家發改委。
2004年6月18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疏導西北電網電價矛盾有關問題的通知》,將陜、甘、寧、青電網的銷售電價分別提高1.3分、1.9分、2.4分、2分錢。其中陜西、甘肅分別從2004年9月份、10月份起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材等6個高耗能行業試行差別電價。
來自西北電網公司的消息顯示:截至2004年11月25日,西北五省(區)電價調整方案已全部出臺,預計可為西北電網每年增加收入約12億元。
今年1月28日,在西北電網公司2005年工作會上,劉肇紹稱,2004年末全網合并虧損1.36億元,較國家電網公司年初下達的利潤指標減虧6.08億元。
“減虧的背后,實際上是合并了陜西、甘肅、寧夏等公司的利潤,青海和新疆兩家電力公司的虧損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西北電網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坦言。
事關核心戰略
“連續虧損,致使國家電網公司對我們報送的一些項目投資進行了壓縮和限制,一些辦公消費品的采購也被停止。”青海電力公司總經理工作部一秘書透露,現在公司的貸款和其他融資手段都相應受到了影響,許多電網改造項目無法推進。新疆電力公司的境遇同樣如此。
無論是對新疆電力公司、青海電力公司,還是西北電網公司來說,“減虧”勢在必行。“對國家電力公司來講,這不僅關系到利潤的提升,還將影響到國家電網公司核心戰略的推進。”西北電網公司一人士分析。
今年1月22日,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其核心戰略是構建特高壓電網為核心的國家電網。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計劃:其戰略以構建華中-華北同步電網為核心,以晉陜蒙寧煤電基地和西南水電開發為契機,在華北與華中電網率先建設貫通南北的百萬伏級交流通道,將華中與華北構筑成為聯系緊密的同步電網,將電從華北輸送到華東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