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級服務領域,相比較SaaS的火熱和IaaS的基礎資源型服務,PaaS平臺提供服務和輸出能力時一直顯得更為幕后,但也承擔著更為復雜和多面的作用。拿通訊行業舉例,成立近3年,從最初的PaaS開放平臺到企業SaaS通訊產品的延伸和布局,容聯在國內互聯網通訊領域的發展不可謂不快,全通訊能力的覆蓋也足夠的全。
容聯通訊生態體系中分了幾個圈層,除了最核心的通訊資源和底層技術,擴展層做了更多的解決方案和創新產品孵化,容聯IM plus,也是近兩年較火的即時通訊云,是容聯一直堅持在做,持續投入的開發者側產品,在去年8月份發布,為整個平臺帶來了更多開發者的入駐。
在容聯IM通訊云產品總監張靖宇看來,即時通訊云市場從無到有,從0到1,經歷了三個階段:13-14年是技術打基礎;14-15年,是早期的業務拓展,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中小企業擁抱IM PaaS的概念。
張靖宇稱目前容聯 IM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其背景是行業互聯網。除了互聯網公司,中型企業,醫療、教育等垂直領域開始接受IM第三方提供商。這個過程中,被人一直詬病的IM商業化和變現能力將會逐步得到解決,張靖宇稱評判一個產品和平臺標準很簡單,就是看參與者能不能發現新機會以及能不能賺到錢。
手握兩副牌:一副公有牌 一副專有牌
過去1年,容聯IM一直將公有云服務作為業務發展的重點,并且成績不菲,與中國電信開放平臺等互聯網時代的ISV合作,共同打造開發者的空中花園。但隨著中型客戶、尤其是教育云和醫療云服務業務的拓展,用戶對相對獨立和隔離的信息技術需求開始變得旺盛,容聯在用戶需求的推動下,在商業、服務模式上開始突破與嘗試,推出IM專有云。
在產品策略上,張靖宇用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比喻,公有云在產品上做最大公約數,滿足所有用戶的共性需求,而專有云在產品上做最小公倍數,滿足所有用戶的所有需求,包括差異化,把專有云做成用戶自己的后臺。在具體的保障上,專有云提供獨立的服務器集群,不受公有云負載影響,數據永久保存,提供獨立的系統指標監控,并提供7×24小時的團隊支撐服務。用戶選擇專有云的首要原因并且大部分用戶選擇專有云不是出于成本考慮,可控性強、安全性好是隨著企業對于IM服務和業務的需求變化在飛速增長。
專有云的推出是容聯IM 跳出傳統商業模式的窠臼的一次嘗試,一次業務創新的突破,真正的目的還是在專業技術能力上的輸出,而不局限于在某個特定的云環境下才能獲得,這樣的技術可以讓用戶隨時上公有云,也可以隨時上專有云,能夠做到與中小企業共存且共同成長。
更垂直的精細之路
除了今年推出專有云服務,容聯IM還要推出行業產品,針對幾個剛需和熱需行業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更精細化的產品,具體什么產品,張靖宇則保留了一種神秘和給人猜測的空間。
做平臺是有一定技術壁壘的,這個是容聯一直以來的強項。但從平臺到產品,則存在創新的難度,需要對用戶和市場有足夠了解,把握好產品方向,在新的一年里,容聯要通過已經積累的數據突破目前市面上IM云服務的創新瓶頸現象。
不管是做平臺、賣產品還是賣服務,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用戶對需求的獲取方式和創造匹配的價值,則無法引發行業真正的變革,張靖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