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馬云可能沒有想過,這家公司今后會對互聯網技術發展有如此重要的影響。
3月21日,阿里巴巴中國零售交易市場2016財年商品交易即時總額突破三萬億元人民幣,沃爾瑪用了54年達到這個數字,阿里巴巴只用了13年。在3萬億的背后,阿里巴巴正在造一臺“全球通用的超級計算機”,這臺計算機已經服務了60多個國家的180萬家企業。云計算大數據是阿里未來十年的核心戰略之一。
技術拓展商業邊界

“再不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再過幾年淘寶就完蛋了。”2008年,剛剛加入阿里巴巴的CTO王堅對馬云說的話,曾被不少人視為“忽悠”。
當時阿里的IT工程師們還在為一個宏大的問題而苦惱:當時的交易規模已經超過了全球傳統軟硬件巨頭的技術極限,耗資巨大卻無法解決問題。
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人類社會從未有過如此規模的商業交易在一個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阿里的工程師們站在了人類從未踏足的領域,沒有人能提供可參考的技術或者方案。
“我們把全中國最知名的頂尖的DBA(數據庫管理員)請到公司,一個晚上一張報表都做不出來,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IBM、微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整套的技術服務。”阿里巴巴技術專家接受財新采訪時回憶。
商業的車輪不停往前滾,秒殺、大促、雙11......電子商務讓市場充滿了想象力,但各類營銷活動卻成為阿里工程師的“緊箍咒”,因為當時的IT架構沒辦法提供商業需要的彈性。
“為了準備一次秒殺營銷,從社會采購到安裝部署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IT系統寬容量的過程,但半年以后,這項業務幾乎已經不存在了。”這位阿里巴巴技術專家說。
“阿里應該嘗試用PC技術替代小型機技術。”在一次內部討論中,現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的劉振飛和阿里技術保障部DBA周寶方提到,用便宜的Commodity PC替換掉過去昂貴的硬件設備,并采用大規模分布式架構技術來解決上述問題。
這個提議后來被正式寫了下來,“阿里再也不購買小型機。”
“去IOE(在IT設備中去除IBM小機、Oracle數據庫及EMC存儲)”也由此得名。阿里技術發展策略逐漸從“商業軟件”發展到自主技術和云計算構成的綜合技術服務能力。
建造“全球通用計算機”
如果把時間軸快進到現在,8年前阿里工程師們的“緊箍咒”已經不復存在。
2015年雙11中,最多每秒有14萬訂單創建,每秒8.59萬筆支付,這一結果建立在阿里云與淘寶、天貓、支付寶共同構建的全球最大規模混合云之上。雄辯地證明了這一技術道路的成果。

但放在8年前,提出這項技術運動并且推進下去,無疑是戰略家的勇氣和決心。畢竟當時,也只有Google和Amazon在投入這項技術的研發,后者去年才在財報中披露云計算業務的收入。
淘寶是首先推行“去IOE”戰略的業務部門之一。到2013年7月10日,淘寶重中之重的廣告系統的Oracle數據庫全部下線。同年,阿里集團最后一臺IBM小機在支付寶下線。

“真的把大數據在集團內部推向一個新高度的,我認為是阿里金融。”阿里云高級數據倉庫專家陳鵬宇介紹,創立于2009年的阿里金融,從一開始就完全跑在MaxCompute和飛天上,用數據和算法來決定哪個商家可以獲得多少貸款額度,需要付出多少利息。
當時阿里金融的催收部門,做到了用“機器”來決定業務人員需要給哪一家客戶電話拜訪、哪一家客戶需要立馬派人去催收。在這樣的場景下,“機器”代替人類做出商業判斷,這也是阿里巴巴為行業描繪的未來商業場景。
2013年年底,阿里云自主研發的MaxCompute(原名ODPS)開始支撐電商平臺大數據業務,包括淘寶、天貓、支付寶、菜鳥等所有大數據處理工作,均由這一大數據平臺進行處理。
云計算+大數據的格局形成,驗證了2008年阿里內部一次會議的兩個議題:1. 阿里是一家數據公司;2. 阿里要把計算變成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設施。
2016年年初,阿里云發布大數據平臺“數加”,對外開放阿里巴巴十余年累積的大數據技術。該平臺集合計算引擎、開發套件、可視化工具和行業解決方案,是全球首個囊括前、中、后臺的大數據一站式開發平臺。
在浙江,交管部門正在使用阿里云提供的交通預測解決方案,來預測未來5到60分鐘的高速路況,并嘗試向公眾開放這一服務。這一預測的準確率達到了91%以上。
“通過對未來路況的預測,交通部門可以更好的進行交通引導,用戶也可以做出更優的路線選擇。”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主任韓海航表示,海量數據納入到全網路況的時空演變模型后,對云平臺的大數據計算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阿里云大數據計算服務(MaxCompute)為項目提供了分析支持,并有多位資深數據科學家參與了聯合研發。阿里云閔萬里博士介紹,MaxCompute的強大計算能力可以在20分鐘完成歷史數據分析,10秒鐘完成實時數據分析。

去年年底,在由數據庫之父Jim Gray創辦的排序基準評估競賽Sort Benchmark中,MaxCompute把100TB數據的排序時間縮短到了377秒,打破了此前由微軟、雅虎等公司保持的紀錄,獲得全球4項世界冠軍。
服務全球180萬企業

“今年除夕夜,得益于阿里云的技術支持,微博運行順暢,保障了數億用戶的流暢體驗。”微博研發中心高級架構師劉道儒表示,今年春節期間,新浪微博與阿里云合作,通過混合云架構,快速接入云計算的彈性能力,順利扛過除夕流量洪峰。
任何公司、機構、個人,不需自己購買服務器,只要聯網即可一鍵開啟使用阿里云提供的計算資源。今年年初,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天阿里云想做的事情是希望讓計算變成每個人的能力,我們要做的是讓計算變得更簡單。”
“如今的電腦可以在不改變硬件的情況下提升計算能力,因為他們可以調用云端的龐大計算資源。”《經濟學人》也撰文表示,受益于云計算的發展,企業升級PC的頻率已經降低,并且不再使用自己的服務器,因為他們聯網即可調用云端的計算資源。
火車票購票網站12306也使用了阿里云提供的云計算服務來應對春運購票洪峰。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12306在春節、國慶等購票高峰時使用阿里云來支撐其余票查詢功能,其中在2015年春節75%的查詢業務都由云計算平臺來支撐。
云計算可以看做一臺“全球通用計算機”,只要聯網,即可為任何企業個人提供龐大的計算資源。現在,阿里巴巴正在為全球180萬家企業提供云計算大數據服務。云計算大數據成為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核心戰略之一。
在大洋彼岸,云計算成為華爾街評估科技巨頭的重要板塊。Amazon、Google、微軟、IBM等均重兵布局云計算大數據市場。權威研究機構ID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球公共云計算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前五家服務商分別為亞馬遜、微軟、IBM、RackSpace和阿里云。
在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阿里云,也加快了全球市場布局。去年10月以來,阿里云先后擴建了位于美國西岸和香港的數據中心,未來還將美國東岸、日本、中東、歐洲等地建立新的數據中心,不斷完善“全球網”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