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基建”的演進,智慧城市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名詞,如今在城市的每一個交通路口,每一個城市管理部門的辦公室,以及許許多多園區,”智慧城市“的發展悄無聲息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經濟的增長,以及政府的決策。
“智慧城市”要在現有的城市基礎上,實現“數字孿生”,將城市的瞬息變幻,通過IoT設備、傳感器以及AI,處理成為海量的數字信息,并輔助人們進行高效的決策,讓城市運行中涉及到的生產、消費、運輸等環節,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而其在眼下最核心的目標,就是以實業、以產業來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智慧城市涉及的學科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公共管理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等,是典型的交叉學科。
而當這種理論上的復雜落實到智慧城市的實際執行之中,產生的問題只會更多。
智慧城市作為一個統稱,其下有智慧交通、智慧園區等方向組成。各個子空間需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分別進行建設,但最終的重點是,形成完整統一的大數據。
未來的智慧城市,它一定是以數據為中心,數據發生于三個方面:
其一是數據收集,通過分布廣泛的物聯網互聯設備獲取設備,分布于大街小巷和工廠車間的攝像頭、機器人等設備,都需要擁有這樣的能力。
其二是基礎設施,包括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它們不僅儲存數據,而且要擁有靈活地部署智能的能力——無論智能能力發生在云端,還是離數據更近的邊緣端。
其三是數據傳輸,5G實現了高帶寬、可靠低延遲和大規模的傳輸,保證在任意場景下數據的無損及時通達。
而這只是技術的復雜性,管理與決策的復雜也同樣不能忽視。智慧城市管理部門五花八門:有的成立了專門的智慧城市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有的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有的在發展改革部門,有的在規劃建設部門,有的在科技部門,有的在辦公部門。許多城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缺乏協調、聯動機制。
面對多重的復雜性,“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以及應運而生的各項政策和扶持正在提供宏觀的指導,落在不同的地方,則還是需要實踐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