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將“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智能電網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計劃在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電網。
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源于發展智能電網已是時代命題。一方面在全球能耗緊張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智能化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系列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話題。另一方面我國電力行業高速發展,在基本滿足大量社會需求的情況下,也逐漸出現了部分地區供電緊張、拉閘限電等問題,急需加強中國現代化電力系統的發展。
在近日舉辦的“2012中國智能電網建設國際論壇”上,眾位專家就我國“十二五”規劃期間智能電網發展規劃、政策措施、前景展望、標準體系、經濟社會效益、智能電網創新框架與技術等課題進行了探討。
可再生能源發展成熱點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智能電網的最大需求國之一,根據國家電網2009年提出的“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戰略”規劃,2011~2015年將是全面建設智能電網的關鍵階段。但從現階段來看,我國資源分布不均、煤電比重抬高、電能效益不足等問題,仍縈繞當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便成為了業界討論的重點。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認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需求是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據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歐洲已有新裝機發電廠60%的產能來自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電力運營商在未來兩年計劃將新能源投資比例提升到75%。另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如風、太陽、生物質、地熱、水等發電方式和電源動態特性差異性較大,其規模化應用將對電網的發展帶來挑戰。
“從改變現有電網結構和運營模式入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實現從交流運行模式向直流運行模式的過渡,并采用合理的電網結構,以整合廣域范圍內的電力資源,是未來電網發展的合理選擇。”肖立業表示。
同時,智能電網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并促進環境和其他社會效益的增長。據國網公司報告顯示,至2020年,在堅強智能電網基本建成的情況下,相比傳統電網,堅強智能電網可以帶來定量評估的環境效益、用電環節效益、電網環節效益、發電環節效益和其他社會效益合計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
為加大各級電網的智能化建設,并實現在2020年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的愿景,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白建華建議:應加快各級電網的智能化建設,提高電網對擾動、攻擊和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降低大規模停運的風險。提高電網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運行效率,通過智能調度與監控,動態優化網絡資源和運行,建設智能雙向互動服務平臺,開展雙向互動用電服務。
推進信息網絡建設
在智能電網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ICT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智能電網發展后,電網從單向輸電向雙向通信演進,并帶來數據的急劇增長,這對網絡而言,帶來了諸多挑戰,并且如何利用這些用戶數據,也成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在信息網絡建設層面,愛立信中國和東北亞地區客戶咨詢行業解決方案部高級總監唐岱云表示,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是在智能電表端,可以采用雙向、互動、實時接入的方式,并采用高級計量架構(AMI)計量手段。
二是要完善并加強骨干數據承載及傳輸網絡以適應未來智能電網可靠性、雙向、智能冗余和自愈的需求。
三是要更加靈活的接入回傳手段,包括光纖、無線微波、移動數據,并結合公網與專網等多種通信媒介的綜合解決方案。
四是需要進一步提高并改造網絡管理與計費系統,以適應未來智能信息通信網絡的多元化的統一管理及智能化的計費。
最后,在信息通信網絡與系統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現行網絡現狀及未來技術的發展,確保經濟效益及平穩的網絡演進。
同時,智能電網的ICT建設,包含了堅強可靠的骨干網架、清潔環保高效的綠色電網、改善電能質量以及提升用戶滿意度等多方面,華為中國區解決方案與市場部部長胡忠華認為,可以利用“云管端”的整體解決方案進行電力網絡建設。通過云平臺提供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以適應智能電網時代的海量數據存儲以及處理需求;通過多種技術的采用,提供具有高帶寬、高可靠性、便于維護的電力通信骨干網方案;在端處,通過有線、無線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