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界訊 10月12日消息 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11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開幕。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大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從1G到5G,移動通信已經從話音走到數據、從連接人到連接物、從互通到互操作,不斷擴大與網絡、計算、存儲、OT等技術的融合,產業鏈越來越長,生態鏈越來越大。
鄔賀銓指出,從1G到4G基本上是需求牽引,市場在等待,一旦網絡就緒新應用就能順勢而為。5G需要補生態的短板,包括新型終端顯示技術、內容生成技術、通感算融合技術、高可靠車聯網、輕量級物聯網、直連衛星應用等;6G尤其要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生態的培育,著力與相關行業的協同創新。
對于AI大模型應用,鄔賀銓認為,自建基礎大模型需有足夠算力、數據、人才、應用場景、閉環的生態等,門檻很高;合作開發行業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于海量有價值數據充分訓練,待調優至理想效果后再進行知識蒸餾、量化及針對特定場景遷移等縮小模型的工作;模型即服務(MaaS)在中小企業本地設備上部署,在基礎大模型上提供調用接口及配套的低代碼開發和模型編排等工具,加入企業自身數據對模型精細化調整后可進行個性化管理應用。
“可以說,IaaS+PaaS+MaaS+SaaS 構成了云智平臺,提供小切口接入。AI,特別是大模型給產業鏈帶來新機遇,不僅優化網絡部署與運維,還強化產業鏈協同,豐富應用生態。”
鄔賀銓介紹,5G+AI賦能工業互聯網構建數實融合平臺,企業可采用5G CPE+UPF以IPv6上云(公有云、企業云、混合云或多云),在5G公網上組織企業專網,無需自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企業大腦,便可實施數字化轉型。
鄔賀銓表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期,產業處于向數智化的轉型期,網絡技術創新進入加速期,科技產業競爭進入生態主導期。互聯網進入IPv6+演進期,工業互聯網進入攻堅期,光纖通信來到F5G成長期,通用式AI開啟演進過渡期,移動通信開啟5G-A新周期,云網融合/算網協同進入青春期,從而驅動大連接、大寬帶、大平臺、大數據、大模型、大智能發展,同時也對產業鏈、生態鏈未來發展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