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徐超許婷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傳出震撼性消息:“十一五”期間,中國將投資12500億元人民幣,建設17000公里鐵路新線。其中客運專線7000公里,列車時速將達到200至300公里以上。根據鐵道部資深專家介紹,高速鐵路的建設將對鐵路移動通信系統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據記者了解的情況,針對旅客服務的鐵路信息化也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鐵道部“鐵路旅客信息服務系統”已經開始在部分試點緊鑼密鼓地進行。因此,圍繞高速鐵路和鐵路信息化,相關鐵路通信系統將迎來一個大規模的更新建設期。
作為服務業,中國通信業的發展從來都與其他經濟領域的前進息息相關。因此,在高速鐵路和新一輪鐵路信息化的大潮中,中國通信業將迎來又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通信蛋糕有多大?
高速鐵路帶來的震撼首先來自于它的投資額度:12500億人民幣!另據鐵道部消息稱,相關追加投資最終將使高速鐵路總投資超過20000億人民幣。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1月12日出席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成立大會時明確表示,“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強調“全社會交通運輸的布局合理和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在一些交通薄弱環節增加投資。高速鐵路作為智能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將是投資計劃的“重頭戲”。
有專家表示,隨著列車運行速度的提高,對通信將提出更高要求。鐵路通信必須提供各種手段來保證行車調度指揮、運營管理以及各種為旅客的服務能夠高效率地進行。因此,除了高速路軌建設和高速列車購買將占據整體投資的大部分外,鐵路調度通信系統的改造和建設也將是投資的重點。
鐵道部有關人士在接受《通信產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鐵路移動通信系統的改造和建設必然是高速鐵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具體占據總投資份額方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他表示,高速鐵路投資將“跟著線路走”,分別以不同線路為項目分別投資建設,其中通信系統建設與路軌建設及高速列車引進,大部分應該都屬于“一攬子”投資,而目前這些線路還在具體規劃當中。
但從現有案例中能夠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據專家推測,在大約20000億元人民幣的總投資中,購買高速列車和相關調度通信系統所占的訂單價值,大致占有10000億元人民幣的份額。而通信系統建設在其中將很可能占據超過四分之一的份額,即2500億元人民幣。
技術關卡激發自主創新
想要分享這樣一個“大蛋糕”,首先要越過技術關卡。
鐵道部資深專家表示,高速鐵路對鐵路移動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移動通信系統在網絡結構、硬件設備、軟件算法方面都要適應列車最高時速達到300km/h~500km/h時的情況,必須具有快速越區切換的功能,還能夠實現無線列控方式。此外,系統應該滿足雙線雙方向運行要求和功能尋址的要求,同時滿足故障安全原則,能夠并充分利用頻譜資源,適應各種鐵路運輸的需要。
就目前來看,欲進入我國市場的具有調度功能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包括歐洲的GSM-R系統、歐洲的TETRA系統、摩托羅拉的iDEN系統、以色列的FHMA系統。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儲備上仍舊屬于“捉襟見肘”的狀況。
其中,北電、西門子、摩托羅拉等國際巨頭是這場競爭者中的佼佼者。根據鐵道部人士透露,北電在很早前就與鐵道部進行了接觸,雙方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前期合作。而西門子作為提供高速列車的有力競爭者,其高速鐵路移動通信系統將很有可能與高速列車一起被“捆綁”銷售給國內。
但中國廠商并不是沒有希望。令人鼓舞的是,從鐵道部青藏、大秦、膠濟等三條線路的試點建設來看,唯一的國內廠商——華為擔負了大秦線GSM-R系統的建設,同時,中興通訊GoTa系統也在鐵通的集群網中規模商用。
而按照國家“市場換技術”的政策,鐵道部采購的任何技術產品都必須向中外企業聯合體購買。其目的就是將中方企業進行搭配捆綁,就是促使外方轉讓技術、使中方企業摸索學會相關核心技術。
除了政策支持之外,此前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司長楊慶蔚在“2006年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會”上透露: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除了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需要增加投入外,也需要政府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力度。
畢竟,國內廠商只有加快技術創新,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切到屬于自己的“蛋糕”,為中國通信業的發展作出切實的貢獻。
運營業應提前切入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鐵通無疑在鐵路通信系統運營上具有傳統優勢。早在2005年2月初,中國鐵通公司即宣布,由西門子公司與鐵道部合作建設的膠濟線GSM-R工程項目和鐵道部GSM-R實驗室項目將由鐵通公司負責運營和維護。目前,鐵道部三條GSM-R都已交由中國鐵通進行運營。
據中國鐵通新聞發言人郭曉昭介紹,到目前為止,中國鐵通還沒有直接參與到鐵道部關于高速列車的建設計劃中去,但他表示,如果有運營商將參與到高速鐵路移動通信系統的運營,中國鐵通無疑將是最具競爭力的一個。
此外,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陸建華教授表示,建設高速鐵路,首要的前提是實現鐵路信息化。為此,鐵道部正在傾力打造“鐵路旅客信息服務系統”,其前身正是曾被廣泛報道的“數字列車”計劃,為此,鐵道部還成立了專門的鐵路信息服務提供商億品傳媒,負責相關系統的建設和內容方面的運營維護。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在“鐵路旅客信息服務系統”中,旅客將能夠在列車上享受到多媒體信息化服務。目前億品傳媒通過使用中國聯通CDMA+中國移動GPRS+無線局域網的方式在部分“客運專線”進行了信息化改造。
陸建華認為,未來高速列車必然實現信息化,這將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運營商從現有技術出發完全可以開發全面的鐵路信息業務,其中將孕育一個廣闊的市場,因此運營商從現在起切入鐵路信息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011639
鏈接
立體化通信網絡是未來方向
目前,我國鐵路通信系統主要是通過地面網絡,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安全運營的經驗。但地面通信系統可能由于惡劣的環境或者人為因素等特殊原因被破壞,從而影響到列車運行的安全。專家認為,可以考慮通過導航定位衛星作為特殊情況下的輔助系統,用立體通信網絡來降低風險。
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功能,在輸油、水利、漁業、通信等領域都得到應用。如果鐵路系統應用“北斗一號”系統,可以把列車的位置等信息及時和列車調度中心交流,可以與列車進行相互通信,列車之間也能相互通信。在地面通信系統發生事故、無法有效運行的情況下,可以用導航定位衛星進行通信。
但與地面網絡相比,用“北斗一號”衛星系統成本還是很高。而隨著北斗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用戶設備購置和使用的成本也將大幅度下降。因此,從技術和成本考慮,鐵路把“北斗一號”系統作為通信輔助系統是有可能的。
立體通信系統,將是保障我國鐵路安全運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