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華為與中興通訊,不僅在國內早已赫赫有名,如今在國際市場上也都是響當當的企業:華為躋身世界電信設備供應商前三強,中興也進入了前五強行列,成為我國電信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樣板。
華為與中興能笑傲國際市場,與企業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有關。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這背后,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主的金融支持也功不可沒。
貸款換市場,促產業結構調整
幾年前,華為公司就開始著手海外布局。然而,“走出去”之初,首先難以回避的就是資金難題。
華為公司有關人士說,海外電信設備銷售中,由設備商安排銀行為運營商提供融資,是一個普遍模式。電信設備商之間的競爭,融資作用關鍵。沒有銀行的支持,公司在爭取市場機會時可能面臨被動,難以持續、大規模地拓展海外市場。
作為我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開行對通信產業一直大力支持。然而,1998年,具體到是否支持華為,當時開行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爭論在于,華為是民營企業,而開行當時的客戶幾乎是清一色的國企。“不看企業出身,看企業發展潛力和方向,看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作用”——時任開行行長、現任董事長的陳元以此統一全行認識,堅定地做出了融資支持華為的決策。
正因為此,開行向企業伸出了援手。P4公司是波蘭首家3G運營商,也是華為在歐洲市場的第一個3G設備購貨商。在進行談判的過程中,開行就網絡建設向P4公司承諾貸款6.4億歐元,促使華為獨家中標其未來4年的網絡建設項目。如今,P4公司發展迅速。該項目的成功,幫助華為在歐洲高端市場實現了突破,樹立起在3G領域的品牌地位。
自2004年起,開行與華為簽署了多輪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總合作額度達300億美元。而開行與中興從2005年起同樣簽署了多個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總合作額度達150億美元。
業內專家認為,支持重點產業領域的優勢企業走出國門,有利于其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能夠實現國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開行為華為、中興“走出去”提供融資支持,是新形勢下探索的一種高效、大額、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融資模式。
化危為機,搶占國際產業分工高端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西方金融機構流動性緊縮,銀行惜貸導致不少國外供應商競爭力大幅下降。華為認為,危機也是契機,希望開行進一步加大“走出去”融資支持力度。對此,開行積極創新融資方式,助力華為拓展海外市場,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走向高端。
在開行大額融資推動下,2008年華為逆勢增長46%,銷售額達233億美元,國際市場收入占比超過75%。2009年,雖然全球經濟金融環境尚未明顯改善,華為仍然實現銷售額30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0%。
借助開行的融資推動,華為不斷將產品成功打入長期以來為歐洲老牌競爭對手所壟斷的高端電信市場。目前,華為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并在日、美市場取得新突破。同時,華為在全球新興市場的份額穩步提升,已達到新增市場份額第一。中興同樣抓住機遇,搶占傳統上為西方競爭對手所占據的歐洲、印度、南美電信市場,成功實現逆勢上揚。
截至今年1月底,開行對華為累計發放貸款52億美元,占華為海外項目融資的68%;對中興累計放貸20億美元,占中興海外融資的50%。據了解,在未來的業務發展中,開行將主要圍繞華為、中興的戰略目標,將業務重點放在華為、中興的戰略市場和戰略客戶上,通過培育和發展海外高端客戶,為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