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擴大電信業對外開放
新時代我國信息通信業深化改革述評之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電信業是構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提供網絡和信息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是吸引外商投資、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領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放寬電信等服務業市場準入。
7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頒發許可,批復在廣西南寧、山東青島、云南昆明、海南海口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4月10日,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對放寬電信服務市場準入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在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率先開展試點,試點地區取消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內容分發網絡(CDN)、互聯網接入服務(ISP)、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以及信息服務中信息發布平臺和遞送服務(互聯網新聞信息、網絡出版、網絡視聽、互聯網文化經營除外)、信息保護和處理服務業務的外資股比限制。在5G研發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與歐洲、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加強5G技術、標準、應用、安全等領域交流合作。我國重大專項、IMT-2020(5G)推進組、5G技術研發試驗等均向國際企業開放,比如諾基亞貝爾全程參與5G推進組各階段技術試驗,日本KDDI株式會社與中國信通院建立長期深度合作關系等,共同營造全球移動通信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多種政策舉措旨在通過試點擴大電信領域對外開放,推動優化外商投資環境,豐富電信市場供給,提升行業服務水平,深入參與國際合作。這充分體現了我國電信業通過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鞏固外資在華發展信心,與全球共享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紅利的態度與決心。
打開門,請進來,共發展。20多年來,我國持續擴大電信領域對外開放,促進了電信市場高質量合作與發展。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首次對外開放電信市場,其中基礎電信業務開放了12項中的6項,外資股比不超過49%,增值電信業務開放了10項中的4項,外資股比不超過50%。近年來,我國持續擴大增值電信領域對外開放,包括對港澳資本開放全部10項增值電信業務,在自貿試驗區開放除互聯網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外的8項增值電信業務,在全國開放6項增值電信業務,其中4項業務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電信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發揮了繁榮市場的積極作用,推動我國電信市場與全球市場的緊密聯系。截至2024年3月底,共有1926家外資企業獲準在華經營電信業務,業務主要分布于在線數據處理和交易處理、信息服務與國內呼叫中心等領域。
“對標對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我國電信業的國際化布局和與全球連接程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通告》的出臺和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進一步擴大了增值電信業務開放,有助于提升我國網絡對外連接水平,促進國際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推動我國電信業更好參與國際大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試點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的業務中,互聯網數據中心和信息服務是外資重點關注和有較強意愿進入的業務領域,也是國際規則制定中的重點議題領域。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創新發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將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展開,將催生出更加豐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和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擴大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開放,有利于降低外資進入門檻,豐富國內互聯網信息服務和產品供給,給予電信用戶更多選擇權,推動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將持續提升電信業國際化布局,拓寬對外互聯通道,推動建立與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法律制度體系、安全管理和行業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提高電信業務的管理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網絡韌性和承載能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更好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與全球共享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