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免费_国产精品电影一区_日本s色大片在线观看_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CNTXJ.NET | 通信界-中國通信門戶 | 通信圈 | 通信家 | 下載吧 | 說吧 | 人物 | 前瞻 | 智慧(區塊鏈 | AI
 國際新聞 | 國內新聞 | 運營動態 | 市場動態 | 信息安全 | 通信電源 | 網絡融合 | 通信測試 | 通信終端 | 通信政策
 專網通信 | 交換技術 | 視頻通信 | 接入技術 | 無線通信 | 通信線纜 | 互聯網絡 | 數據通信 | 通信視界 | 通信前沿
 智能電網 | 虛擬現實 | 人工智能 | 自動化 | 光通信 | IT | 6G | 烽火 | FTTH | IPTV | NGN | 知本院 | 通信會展
您現在的位置: 通信界 >> 知本院 >> 文章正文
 
P2P技術發展歷史 |P2P(Peer-to-Peer)發展歷史
[ 通信界 | blogchina | m.6611o.com | 2004/8/10 ]
 

● P2P技術發展歷史 |P2P(Peer-to-Peer)發展歷史


Example of a GNUtella broadcast search. Illustrates searching, replying, packet meeting TTL and redundant loops.

Peer-to-Peer Timeline
July 1997:
Hotline Communications is founded, giving consumers software that lets them offer files for download from their own computers.
December 1997:
Scour, an entertainment portal with multimedia search technology, is founded.
January 1999:
Shawn Fanning, 18, creates the Napster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while a freshman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May 1999:
Napster Inc. is founded.
June 1999:
London programmer Ian Clarke completes the original Freenet design as a student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Scotland, and makes it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December 7 1999:
The record industry sues Napster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March 14 2000:
America Online’s Nullsoft releases a file-swapping program dubbed Gnutella.
April 4 2000:
Scour announces the beta launch of Scour Exchange--file-sharing technology that lets people search for and trade video, picture, music and text files.
April 10 2000:
AOL shuts down the Gnutella project.
July 20 2000:
The record and motion picture industries sue Scour, alleg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July 26 2000:
A federal judge orders Napster to halt the trading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July 28 2000:
FastTrack announces the launch of KaZaA
July 28 2000:
A federal appeals court stays the order against Napster pending an appeal of the decision.
August 24 2000:
Intel forms a peer-to-peer working group with IBM and Hewlett-Packard, among others.
October 12 2000:
Scour files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January 29, 2001:
Bertelsmann announces that Napster will introduce a membership fee for users in the summer of 2001.
February 12, 2001:
The 9th U.S.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 rules that Napster knew its users were violating copyright laws through its music file-sharing service, but the court allowed the Web site to stay in business until a lower court redrafts its injunction. The three-judge panel specifically cited a memo drafted by Napster’s co-founder Sean Parker as evidence the Web site knew its users were violating copyright laws. In that memo, the court said, Parker said the company needed to remain ignorant about the "real names" of the users because "they are exchanging pirated music." For that reason, the court found that Napster was involved in "contributory and vicarious infringement," and had full knowledge that it was allowing its users to infringe upon copyright laws.
Feb. 20, 2001:
Napster offers $1 billion settlement to record companies to drop their suits. The offer is rejected two days later.
March 2, 2001:
Napster lawyers tell a federal district court that they will implement a plan to prevent the songs from being traded and begin filtering a list of 1 million copyrighted files from its system.
March 14, 2001:
Napster signs an agreement California-based Gracenote, whose online song database is used for online information access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s. Napster will have full access to the database, which will help the complex task of filtering out copyrighted material.
June 5, 2001:
MusicNet and Napster reach an agreement to license its digital music on Napster’s new site.
June 25, 2001:
Napster signs a worldwide licensing agreement with the United Kingdom’s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ic and the Independent Music Companies Association to provide music for its new subscription service.
June 27, 2001:
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files suit against Napster, charging that the online service has allowed users to download recordings of artists’ performances recorded during Oscar telecasts.
July 12, 2001:
Patel orders Napster to remain offline until it can show that it is able to effectively block access to copyrighted works. Metallica and Dr. Dre settle their legal disputes with Napster, ending all legal ac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October 02, 2001 :
RIAA and MPAA file lawsuit against KaZaA

Napster訴訟大事記

1999年5月,由Shawn Fanning和Sean Parker共同創辦的文件共享社區網站——Napster正式成立。該公司最主要的服務是,為其用戶提供一種便捷、易用的界面以實現媒體文件的搜尋及共享;同時還為音樂迷們提供相互交流的論壇,以及實時訊息、聊天室、用戶書簽等產品。
12月7日,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代表環宇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百代唱片、BMG等七大唱片公司以違反版權保護法為由把Napster公司推向法庭。他們稱Napster向網民提供MP3文件共享軟件侵犯了音樂版權,要求法院關閉該公司并賠償損失1億美元。
2000年4月13日,重金屬樂隊Metallica起訴 Napster,稱其侵犯了自己的版權,并涉嫌詐騙。此后不久,歌星Rapper Dr. Dre起訴Napster;Metallica樂隊的擊鼓手Lars Ulrich和律師則對多達33.5萬名的Napster用戶提起訴訟,這些用戶通過Napster提供的服務非法共享該樂隊的音樂。
5月5日,美國地區法官Marilyn Hall Patel作出判決,依據《美國2000年數字版權法》,Napster的“安全港”資格被取消。
6月12日,美國唱片協會(RIAA)和美國音樂出版協會(NMPA)向加利福尼亞州北地區聯邦地方法院起訴Napster公司,請求法院禁止在社會上流通Napster公司的MP3文件交換軟件“Napster”。
7月11日,參議院就圍繞Napster展開的訴訟召開聽證會,無果而終。一些議員敦促國會立法,以澄清Napster公司是否違反了知識產權法;而支持Napster一方的人卻認為國會不應該現在介入雙方的爭端,以免影響新技術的發展。
7月26日,Patel同意美國RIAA的要求,作出初步判決,命令Napster立即停止服務。
7月28日,美國第九巡回上訴庭暫緩了較低一級法庭的禁令,認為Patel的判決會引發大量問題。
10月31日,Napster宣布同德國的媒體巨人貝特斯曼集團組成伙伴關系,共同開發基于會員制度的音樂發放系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對藝術家的付款。根據雙方的協議,貝特斯曼同意撤消對Napster的起訴。Napster可使用貝特斯曼的音樂。
2001年2月12日,美國第九巡回上訴庭作出決定,Napster必須終止其免費互聯網服務,并不再向音樂迷提供共享版權保護音樂的服務。
3月2日,Napster公司宣布,該公司將開始阻止用戶們下載大約1百萬首受版權保護的音樂曲目,以遵守Patel隨時可能下達的一項新的法律禁令。
3月6日,美國地區法官Marilyn Hall Patel做出判決, 責令Napster在五個工作日內刪除所有存在爭議的歌曲。

ReadWorld編輯 編譯


使用 peer-to-peer 技術:介紹和發展歷史
一個集成了已有計算技術的新名詞

Todd Sundsted (todd-p2p@etcee.com)
PointFire 公司的首席工程師
2001 年 3 月

內容:


簡單的歷史回顧
早期嘗試
技術前景
最簡單的 P2P 應用例子
結論

對等網絡計算 (peer-to-peer, P2P) 成功地將許多有趣的分布計算技術重新拉回到人們視線中。為了更好地理解 P2P 技術,Todd Sundsted 寫了包括本文在內的一系列文章。本文主要從 80 年代初流行的早期 P2P 應用程序開始,闡述 P2P 的發展過程,并解釋 P2P 計算技術之所以擁有廣闊前景的原因。同時,Todd 還給出一個最簡單的 P2P 程序代碼,從而說明使用 P2P 技術時要解決哪些問題。通過這些內容,您可以使用 Java 語言來編寫自己的 P2P 程序,或是利用 P2P 中某些技術來解決您項目中遇到的類似問題。


過去的九個月以來,您必然對 peer-to-peer (P2P,對等網絡計算)有所耳聞。在大多數人眼中,P2P 僅僅是一種局限于文件共享的應用,或是由互聯網介入給計算方法帶來的新發展。這種錯誤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極端的 P2P 支持者造成的。

事實上,P2P 計算是非常重要的。它成功地將許多被忽略的有用技術拉回到大家注視的焦點。掌握如何將 P2P 計算應用到更廣闊的技術領域是很有幫助的。當然,通過一些實際的 P2P 代碼來學習也是必須的,所以本文也會給出一些用 Java 語言編寫的代碼例子。

下面將具體闡述 P2P 的有關知識。為了避免陷入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周邊細節討論,本文將主要集中討論以下幾個方面:

在許多流行的 P2P 應用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合法、隱私安全、控制以及版權等問題。盡管這些方面都是非常有趣的課題,卻不應該過分地分散掉我們討論 P2P 技術的注意力。因此通常情況下本文不會涉及這些課題,除非某個專門的應用例子必須解決它們。


技術工程師在設計和開發 P2P 應用程序時遇到的問題未必都是新問題。因此在討論到這些舊問題時,會借鑒計算機科學其他領域中的一些現成技術。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能夠將精力集中在技術本身,主要包括內容和資源的管理、信賴和安全、屬主和權限、通訊模型、分布式計算、以及搜索和查詢等。至于 P2P 技術所涉及的社會、政治和合法性等問題則基本上略過不談。

發展歷史
P2P 應用最初出現時和現在并不相同。事實上可以認為它是若干不同技術以及流行趨勢的產物。下面是兩個導致 P2P 技術發展最重要的趨勢:

首先是某些新技術與軟件工程結合,形成了一種將工作分散的趨勢。P2P 計算正是這種分散工作趨勢的自然結果。

其次,從工程的角度看來,在企業應用集成等因素的驅動下,過去十年漸漸形成一種從集中的單機系統轉向分布式系統的趨勢。在集中式的應用中進行控制是相對容易的,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分布式潮流的發展。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 B2B 商務交易方式的日益流行,全面的分布式計算也就成為一種商業需求。

對功能強大的網絡計算機的需求以及昂貴的帶寬開銷,是對這種趨勢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為了提高效率,P2P 計算由許多互相連接的同位體 (peer) 組成。

這兩種趨勢導致了 P2P 應用技術研究的迅速發展。

除了技術方面之外的社會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毫無疑問,人們現在對 P2P 計算技術的熱切關注起源于 Napster, Scour, Gnutella, 以及這些家族的其他成員產品。這些產品提供了所謂的 "killer apps" 功能,能夠將 P2P 技術中的一部分下放到客戶端用戶的手中。正是這種第一手的體驗,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 P2P 技術的強大功能。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最初的 P2P 應用大約產生于20年前,并且其中的許多至今仍然被使用。盡管這些早期應用的核心就是 P2P,但由于大多數的使用者并未感覺或接觸到,因此通常并不認為它們是 P2P 技術。

早期的嘗試
P2P 計算并非一種全新的技術。雖然 P2P 這個術語是現在才發明的,但 P2P 本身的基本技術的存在時間卻至少和 USENET、FidoNet 這兩種非常成功的分布式對等網絡技術一樣長,甚至更長些(因此筆者建議讀者朋友去嘗試這樣一個挑戰——尋造最早的 P2P 應用,尤其是那些現今仍在使用的應用)。關鍵在于,在最初的 P2P 應用出現時,許多使用該技術的人們甚至不會使用計算機。

USENET 產生于 1979 年,是一種分布式系統,能夠為各個地方提供新聞組(筆者最喜歡的是 rec.arts.int-fiction 和 rec.games.int-fiction)。USENET 最早的雛形由是兩名研究生 Tom Truscott 和 Jim Ellis 實現的。當時并沒有任何類似于互聯網上“隨選”信息的概念,文件只能通過電話線批量傳送,且常常選在長途費用比較低的夜間進行。因此,當時的 USENET 若采用集中式的控制管理方法將效率低下,自然而然地就提出了一種分散、分布式的管理方法。這種分布的結構一直沿用到今天。

早期 P2P 應用另一個杰出的代表則是 FidoNet。它和 USENET 類似,也是一個分散、分布的信息交換系統。Tom Jennings 于 1984 年創建了 FidoNet 系統,來讓不同 BBS 系統中的用戶們互相交換信息。這種符合人們需要的技術,迅速成長起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USENET 和 FidoNet 都是值得探究的系統,因為它們在多年前就遇到并解決了許多當今 P2P 技術所面臨的同樣問題,同時也還存在著安全性以及其他一些問題。為了開發成功的 P2P 計算系統,首先必須了解這些 P2P 技術的發展歷史。

技術前景
前面我們已經瀏覽了一遍 P2P 的發展歷史,下面可以做一些文字游戲。

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 “P2P 計算是分布計算的一個子集”這種說法。而且大多數人也都會認為“并非所有的分布式計算都是 P2P 計算。"peer-to-peer" 這個名字意味著各個 peer 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并且它們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

P2P 網絡中含有許多能夠互相通訊的 peer,每個 peer 都有專門的用途。通常情況下,網絡中 peer 的數目是非常大的,但用途卻只有若干種。這就是 P2P 應用之所以能大量并行運行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的 Gnutella 網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包含了大量本質上相同的 peer。P2P 技術中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這些對等 peer 之間的聯系,其次則是它們自身。

在很大程度上,P2P 計算與那些分布計算所面臨的問題是重疊的——調整并監控網絡中獨立節點的動作,并確保魯棒性、以及節點間的可靠通訊。但并非所有的分布計算都是 P2P 計算。比如象 SETI@home 或 distributed.net 中不同的項目,這些分布計算幾乎沒有考慮網絡節點中的對等交互,因此并不能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 P2P 應用。然而由于分布計算和 P2P 面臨很多相同的問題,這就值得我們了解一些分布計算方面的內容。對于這類不能算是 P2P 技術的分布計算,筆者建議用“面向同位體”的應用(peer-oriented)來命名。

最簡單的 peer 以及它存在的問題
使用 Java 語言編寫一個最基本的 P2P 應用是非常容易的,這里筆者給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以供讀者參考。給出這個例子的另一目的則在于表明,在網絡中傳送文件和消息是很方便的。然而若要為 P2P 應用建立一個魯棒性很好的平臺則很困難。這個 P2P 例子中缺少了許多應有的重要特性。其中,例如安全性等特性也是當今許多流行的 P2P 應用所缺乏的。另外一些特性(例如消息路由和分布查詢等)則在某些應用中得到了實現,例如 Gnutella 就能夠支持簡單的消息路由以及分布查詢。

圖 1 中顯示了一個典型 P2P 應用的系統框圖。為了支持文件共享,這個 P2P 系統只負責與抽象的資源進行交互,而具體資源則從 Resource 接口中獲得。這些具體資源可以是任何可定位的信息,包括文件系統、數據庫、詞典或是一個電話本。

圖 1. P2P 應用的主體設計框圖


MessageServer 類是這個 P2P 應用的核心。它能夠與其他的對等網絡獲得聯系,并將消息轉發到合適的地方。

該類的具體代碼在文件 p2p.jar 中(可以在 資料 部分下載此文件)。讀者可以試著在命令行環境下,輸入 java -jar p2p.jar,就能夠運行這個簡單的 P2P 應用程序。

這個程序會從它所在的目錄中尋找名為 p2p.properties 的屬性文件。在屬性文件中可以定義要下載的資源以及它所知道的同位體信息。您所下載的 jar 文件中還含有一個屬性文件的樣本,可以對它進一步修改。

如圖 2 所示,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命令行界面與該 P2P 程序交互。如果已選擇了某個 peer 或是正在訪問某些遠程資源,則該程序會將相關的信息顯示出來。

圖 2. 程序的初始運行界面


任何時候,用戶只要在提示符后面輸入一個問號(?),屏幕上就會顯示出一系列選項(如圖 3 所示)。如果用戶還沒有選擇 peer,輸入問號時,就會顯示出該程序的所有已知的 peer;否則則顯示已選定 peer 能夠訪問到的資源。只要在提示符后面輸入某個 peer 或資源的名字,就能夠選定它們。

圖 3. 顯示 peer 和資源列表


在圖 3 中,用戶選擇了名為 "guppy" 的 peer,然后顯示 guppy 能夠獲得的資源。在選定 peer 和資源之后,用戶就能夠訪問并控制該資源(如圖 4)。如果選定的是一個文件系統資源,那么對該資源對象的訪問就意味著從遠程 peer 將該對象拷貝到本地 peer 中。

圖 4. 列出可控制的資源對象


只要輸入兩個點(..),用戶就可以隨時取消對某個資源或 peer 的選擇。

圖 5. 取消選擇


結論
真正的 P2P 應用程序顯然要比本文中這個簡單的應用程序復雜得多。它至少還需要擴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足夠的安全性(包括驗證以及授權等機制)、可靠的消息路由和傳送、內容和資源的管理、分布查詢以及命名。在以后的章節中,筆者還會提出一些的具體例子和工作代碼,來進一步討論這些功能的實現。

資料

Peer-to-Peer working group(對等網絡研究小組) 。該小組是一個致力于研究 P2P 計算底層標準的聯盟。
在 USENET 歷史 中可以瀏覽 USENET 發展的概況。
在 FidoNet 歷史中可以看到 FidoNet 方面的相關信息以及源碼。
O’Reilly 的 OpenP2P.com 站點,上面含有大量關于 P2P 計算方面的新聞以及技術。
下載 p2p.jar 文件(對等網絡的簡單實現代碼)。

關于作者:
Todd Sundsted,從桌面 PC 流行起就開始從事編程工作。起初興趣主要集中在使用 C++ 語言編寫分布式程序,后來意識到 Java 語言在這方面的顯著優勢,從而轉向采用 Java 編寫分布式程序。除了編程之外,Todd 還是 PointFire 有限公司的首席工程師以及創辦人之一。

 

1作者:blogchina 來源:blogchina 編輯:顧北

 

聲明:①凡本網注明“來源:通信界”的內容,版權均屬于通信界,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違者必究。經授權可轉載,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并注明“來源:通信界”。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通信界)”的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③如因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自發布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熱點動態
普通新聞 中信科智聯亮相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
普通新聞 全球首個基于Data Channel的新通話商用網絡呼叫成功撥通
普通新聞 中國聯通:以優質通信服務 助力“一帶一路”共建繁華
普通新聞 楊杰:未來五年,智算規模復合增長率將超過50%
普通新聞 長沙電信大樓火災調查報告發布:系未熄滅煙頭引燃,20余人被問責
普通新聞 鄔賀銓:生態短板掣肘5G潛能發揮,AI有望成“破局之劍”
普通新聞 工信部:加大對民營企業參與移動通信轉售等業務和服務創新的支持力
普通新聞 摩爾線程亮相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全功能GPU加速云電腦體
普通新聞 看齊微軟!谷歌表示將保護用戶免受人工智能版權訴訟
普通新聞 聯想王傳東:AI能力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生產力躍遷的利刃
普通新聞 APUS李濤:中國的AI應用 只能生長在中國的大模型之上
普通新聞 外媒:在電池競賽中,中國如何將世界遠遠甩在后面
普通新聞 三星電子預計其盈利能力將再次下降
普通新聞 報告稱華為5G專利全球第1 蘋果排名第12
普通新聞 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工信部職責、機構、編制調整
普通新聞 榮耀Magic Vs2系列正式發布,刷新橫向大內折手機輕薄紀錄
普通新聞 GSMA首席技術官:全球連接數超15億,5G推動全行業數字化轉型
普通新聞 北京聯通完成全球首個F5G-A“單纖百T”現網驗證,助力北京邁向萬兆
普通新聞 中科曙光亮相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
普通新聞 最高補貼500萬元!哈爾濱市制定工業互聯網專項資金使用細則
通信視界
鄔賀銓:移動通信開啟5G-A新周期,云網融合/算
普通對話 中興通訊徐子陽:強基慧智,共建數智熱帶雨
普通對話 鄔賀銓:移動通信開啟5G-A新周期,云網融合
普通對話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我們正努力將5G-A帶
普通對話 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5G與AI結合,助力提
普通對話 雷軍發布小米年度演講:堅持做高端,擁抱大
普通對話 聞庫:算網融合正值挑戰與機遇并存的關鍵階
普通對話 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我國算力總規模已居世
普通對話 鄔賀銓:我國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的新一輪機
普通對話 張志成:繼續加強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為助
普通對話 吳春波:華為如何突破美國6次打壓的逆境?
通信前瞻
亨通光電實踐數字化工廠,“5G+光纖”助力新一
普通對話 亨通光電實踐數字化工廠,“5G+光纖”助力新
普通對話 中科院錢德沛:計算與網絡基礎設施的全面部
普通對話 工信部趙志國:我國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 保
普通對話 鄔賀銓院士解讀ChatGPT等數字技術熱點
普通對話 我國北方海區運用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開
普通對話 華為云Stack智能進化,三大舉措賦能政企深度
普通對話 孟晚舟:“三大聚力”迎接數字化、智能化、
普通對話 物聯網設備在智能工作場所技術中的作用
普通對話 軟銀研發出以無人機探測災害被埋者手機信號
普通對話 AI材料可自我學習并形成“肌肉記憶”
普通對話 北斗三號衛星低能離子能譜儀載荷研制成功
普通對話 為什么Wi-Fi6將成為未來物聯網的關鍵?
普通對話 馬斯克出現在推特總部 收購應該沒有懸念了
普通對話 臺積電澄清:未強迫員工休假或有任何無薪假
普通對話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發動機研制獲重大突破
推薦閱讀
Copyright @ Cntxj.Net All Right Reserved 通信界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