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供配電系統的功率因數首先可以充分利用電源設備容量,提高發電、變電設備利用率,其次可以減少供電線路和用電設備的電能損耗及電壓損耗,從而起到節約電能和穩定輸配電電壓的作用。
無功補償的主要手段是采用同步補償機或電力電容器。與同步補償機相比,因并聯電容器無旋轉部分,且具有安裝簡易,運行維護方便,有功損耗小及組裝靈活、擴容方便等優點,因此,在供配電系統中應用最為普遍。
由于配電網中不同地點的無功負荷和線路電阻不同,在不同地點裝置電容器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即使同一地點裝置電容器的效果也是隨補償容量的增加而減小。在供配電系統中,如何取得無功補償的最佳經濟效果,是配置電容器時應研究的問題。
1 放射形配電網中電容器的最佳配置
有n條配電線的10 kV放射形配電網如圖1所示。補償前,各配電線的負荷分別為P ,Q ,P ,Q:,… ,P ,Q ,各配電線的等效電阻為R 、R。… R 。現需把總容量為ΣQ 的電容器配置于各配電線,并使其取得最大降損效果。
當系統有功潮流ΣP 、P 不變時,各配線和系統的有功功率損耗只隨無功潮流變化而變化。因此,只要把所需配置的ΣQ 容量的電容器合理地配置給n條配電線,就能使整個配電系統的有功損耗最小,即使補償后系統的有功損耗Σap;對Q 的一次導數才能取得最大降損效果。
綜上所述,在放射形配電系統中實行電容器最佳配置的條件是,經過補償使整個配電系統具有相等的無功功率經濟當量。
若在用上述方法計算某些線路的Q 時出現負值,則表明這些線路原來的無功功率經濟當量小于該配電網補償后的無功功率經濟當量,不需再裝補償電容器。
2 實例證明
現擬在該放射形配電網上安裝3 500 kvar電容器,試求最佳配置時各配電線應裝置的電容器容量。
驗算補償后各配電線及全網的無功經濟當量,得各配電線及全網的無功經濟當量均為20.52×10~ kW/kvar。
由該例的結果進一步表明,放射形電網實現電容器最佳配置的條件是,使各配電線通過補償后達到無功經濟當量相等。
3 配電線中電容器的最佳配置
當已知某配電線應裝電容器容量后,在該配電線的各支線間同樣存在電容器最佳配置的問題。
配電線的主干線與支線的連接點稱為結點,若把每一結點視為母線,則上述原則均適用于配電線的每一結點。
計算時,應按下述程序進行:
(1)首先,計算干線各段的無功潮流 ,0l2,Q23… ;
(2)計算各結點的等值電阻 并按由最后一個結點向前的順序逐個計算;
(3)對于每一支線中應分配電容器的容量,按由第一個支線向后的順序逐個計算。如計算中得某支線的0 為負值,表明該支線不需安裝電容器,則取該點的Q =0,然而再對下一支線進行計算。
總之,無論是放射形配電網各配電線問,還是一條配電線各支線問,無功補償的最佳配置條件是:使各配電線(或支線)的無功經濟當量趨于相等,而不是使各條線路都補償到同一功率因數值。
但無功補償經濟當量,是指由于減少無功功率而降低的有功功率損耗值與無功功率減少值的比值,也就是輸送的無功功率減少1 kvar時所減少有功功率的損耗值kW。在實施電網無功補償時,補償后的無功經濟當量將隨補償容量的增大而下降,使功率因數的經濟效應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線路有功功率損耗:
當Q>△Q時,c一2CP;當Q△p時,c 一CP,即C 1/2C,也即當補償容量愈大時,其對減少有功功率損耗的作用將變小,補償裝置使功率因數提高后的經濟效果降低。因此,為避免過補償造成無功倒流,應取補償容量小于該段無功功率為附加條件,即Q
4 結 語
由于配電網中不同地點的無功負荷和線路電阻不同,在不同地點裝置電器可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即使同一地點裝置電容器的效果也是隨補償容量的增加而減少。對此研究分析表明,無論是放射形配電網各配電線間,還是一條配電線各支線向無工補償的最佳配置條件是,使各配電線(或支線)的無功經濟當量趨于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