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說,來自全球的20多位評委中,不僅有像她這樣的技術專業人員,還有諾基亞等大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年輕的創業者,甚至還有風投行業的專家。評委們在討論設計時,很多時候更像一個風投公司在分析一個項目有沒有市場前景,值不值得投資。
今年“創新杯”大賽的主題是“用科技解決世界最棘手的問題”,獲得一等獎的是4位烏克蘭年輕人設計的“能說話的手套”。
一雙普通的手套上安裝了15個傳感器和一個微控制器,與電腦相連后,語音程序就能根據事先設定好的軟件,把手指的變化翻譯成人的語言。不能說話的人戴上這樣的手套后,就能通過電腦與他人交流。
當參賽者彎曲手指,電腦發出“你好”的語音時,評委席上掌聲雷動。
在很多評委看來,“能說話的手套”最能反映他們對技術價值的理解:最有價值的技術一定是能解決社會難題的技術,而不是束之高閣的技術。
劉穎說,70多件參賽作品,有的是設計者一拍腦袋的設計,當項目做得差不多了,才開始考慮,自己的這個項目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而有的設計則是一開始就明確,希望解決什么問題,然后再去尋找支持的技術。
事實上,評委一眼就能看出哪些項目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技術,哪些項目是真正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
給劉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希臘團隊提交的一個項目,他們的設計是通過用照片講故事來幫助老年人預防老年癡呆。
劉穎驚異的是,為了做這個設計,這個團隊在老人院待了很長時間,專門調研項目的可行性。在劉穎看來,這或許正是中國年輕軟件設計師還需要補上的課。
“設計的最后一公里”定高低
對于今天的軟件應用來說,界面設計和交互方式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就是說,不管軟件底層的算法多么精深,但最終呈現出來的界面,要讓用戶能很輕松地操作。這被稱為軟件設計“最后一公里”的步驟,需要軟件設計師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而這恰恰是不少中國軟件設計人員的短腿。
此次大賽中,美國隊設計的一個數學教學游戲獲得游戲類設計的第一名。這款游戲一開始演示,現場觀眾就對其畫面嘆為觀止。盡管也有的參賽選手不服氣,認為美國隊的設計運用的技術很簡單,理念上也沒有突破,但在一些評委看來,美國隊贏就贏在整套游戲完美的界面設計,讓人視覺上很舒適,使用起來也很流暢。
一位評委說,做軟件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人使用嗎,所以在大家技術都差不多的情況下,誰的設計更簡單易學,更人性化,誰就能勝出。
在一些評委看來,美國隊演示推銷自己作品的能力,也為他們贏得游戲設計的冠軍加了分。
如何做一場精彩的演示其實是除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比拼。10多年前,當我們分析中國軟件行業短板時,語言問題首當其沖,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是,印度軟件設計師的優勢在于他們英語好。
從“創新杯”比賽的過程來看,英語已經不再讓中國年輕人丟分。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瓦利德·阿布哈德巴說,中國年輕人的英語已經非常優秀,在全世界進行交流都不成問題,現在更需要提升的是技術之外的軟實力。盡管“創新杯”是一個以技術為出發點的比賽,但評委也會更看重技術之外的軟實力,比如,參賽者演示的水平和技巧。
劉穎印象最深的演示是新西蘭的參賽者,他們做的一個項目是通過云計算幫助盲人識別圖片的軟件。他們在演示的時候,沒有采用枯燥的演講,而是請現場所有的人閉上眼睛,作為一個盲人去體會他們的產品。
在劉穎看來,這樣的溝通技巧遠不是書本上就能學到的。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