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美貿易緊張關系驟然升級,一起事件是華為和中興兩家通信巨頭被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名而拒之門外;另一起事件是美商務部對華光伏產業的雙反大棒最終落下。這兩起貿易摩擦事件反映了背后的一些共同問題。
一是美國經濟整體環境仍然很糟糕。二是美國大選又拿中國問題開刀,從歷史經驗看,這一招也是屢試不爽。三是中國企業在適應國際市場方面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又被美國揪住了小辮子。
每次美國大選,經濟和就業都是美國選戰爭取支持的關鍵話題。不管兩黨斗得多么激烈,通過貿易保護爭取商界的支持,是美國兩黨共同的訴求,也成為攻擊競選對手的武器。正如《華爾街日報》評論所說,“無論一名美國政治家持何種意識形態,站在國家安全的立場上抨擊中國公司似乎都是毫無風險的策略!
在宣布對中國光伏產業雙反的同一天,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在俄亥俄州鎮民大會上大打中國牌。他說:“在第一天,我將在美國法規與法律的允許下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還會下令課征重稅,因為他們竊取我們的科技、仿冒我們的產品,并刻意壓低他們貨物的價格,我將與中國抗衡!
其背后自然是經濟利益在作祟。華為的崛起已開始奪走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奶酪,這些公司往往贊助了總統候選人,對中國企業大打出手是肯定的。以思科為例,該公司CEO錢伯斯就是硅谷與政界打交道的頭面人物之一。與其說華為危害美國通訊安全,不如說是思科等企業游說出來的一個包裝。
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擺脫這種成長的煩惱?事件發生后,中興公司的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美國大選結束后,事情可能就平靜下來了。”筆者認為,中國企業切不可被動等待。一方面,要盡快解決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以適應國際市場環境。 不透明問題已成為美國隨時揪著華為不放的一個把柄,中國企業侵權涉及抄襲行為的傳言始終未停止過,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在美形象的負分,要出現很大改觀,需要中國企業付出多年的努力。
除了融入當地的經濟環境,政府介入也應當成為刻不容緩的手段。此前數年內,華為被封殺、光伏產業被雙反已經屢屢出現,光靠政府部門口頭的一句簡單表面的回應,已經完全沒有力量了。我們應當針對不同產業不同時期不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辦法,軟硬兼施,才能在全球貿易爭端中擺脫任人擺布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