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部郵電設計院 劉吉克
中國聯通廣東分公司 詹 樂
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移動通信基站的接地問題,根據各類基站的環境和建筑物情況,分析了基站接地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實際情況與標準矛盾時因地治宜采取的解決方案和措施。
關鍵詞:移動通信 基站 接地 雷電
移動通信基站的接地問題一直困繞著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建設和設計單位,這主要是因為移動通信的設立需要租用大量的民用建筑作為機房,而民用建筑的接地系統難于滿足移動通信防雷接地規范的需要,另外建在山區的基站,由于土質很差,多為碎石土壤、風化巖或花崗巖石,表面土僅十幾至幾十厘米厚,并且大地電阻率極高,要使基站的地網接觸電阻做的很小是極為困難的。因此,各類移動通信基站的接地系統的合理設計,是當前移動通信基站接地工程中的重要課題。
1. 移動通信基站接地地網的現狀
根據YD5068-98《移動通信基站防雷與接地設計規范》的要求,基站的接地電阻應小于5Ω,但基站所處地理環境千差萬別,實現條款的要求可能有眾多問題,許多工程技術人員來電講按照規范設計不好處理,也做不到條文所要求的接地電阻值,當然由于基站的地網類型很多,不可能用一種模式去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由于郊區、山區、城市、專用機房和租用建筑物環境因素不同,基站地網是否能滿足標準的接地電阻的要求呢?下面分別討論。
1.1 建在郊區或山區的基站地網
目前建在郊區或山區基站移動通信基站有各種各樣的地網,接地電阻值從幾歐至幾十歐姆不等。這主要由基站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土質以及站址所在地區土壤電阻率所決定,對于正在運行的基站設備實踐證明:“接地電阻的大小對基站設備技術參數以及信號傳輸沒有任何影響”。從理論上講,防雷接地用的接地電阻越小越好。這是因為接地裝置上流過的雷電流會使接地點的地電位升高,產生過高的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因此地網的設計主要從防雷保護的角度考慮,盡可能降低接地電阻的數值。另外對于建在山區的基站實際所處的地理位置與雷電的活動區域有著一定的聯系,而且土質很差,大地電阻率極高,要使基站的地網接觸電阻做的很小是極為困難的。
1.2 建在城市利用辦公大樓和大型建筑物的地網
國家標準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對于建筑物的接地一般都采用其鋼筋混凝土基礎作為地網,因為建筑物其鋼筋混凝土基礎埋地較深,與大地的接觸面積大,在相同的土質條件下,用其基礎作接地體可比一般人工接地所得的電阻低的多,另外基礎鋼筋埋設在混凝土中,作為接地體的鋼筋不會受到外力的損傷和破壞,不需要維護、使用期限長,接地電阻穩定。對于通信局(站)這種接地方法是相當有效的。同樣利用辦公大樓、大型賓館、高層建筑的基礎作為基站機房和天饋線系統的接地是可行的(相對而言,此類建筑物內的主鋼筋作為防雷接地系統是安全的)。
1.3 建在城市和郊區利用小型民用建筑的地網
移動通信系統的擴容,微蜂窩、小區化,城市中多數基站一般都利用小型民用建筑設立站址,在其建筑物房頂安裝移動通信天線,并在樓頂的某一間房子作為機房,其接地也是從避雷帶或房間中的柱子引出。國家標準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對于通信局(站)和民用建筑的防雷設計,從建筑物的分類來講就不是一個類別,對于通信局(站)的防雷設計要求,遠高于小型民用建筑的防雷設計,不同類別的建筑物使用的目的是不同的,明明是民用建筑物,基站卻要設計在這里,這就為移動通信基站的防雷接地帶來不少的難題,另外往往由于條件所限或者租用的民用建筑物所處的業主和環境因素,實施接地系統的改造需要得到業主的同意。通信局(站)地網的概念在小型民用建筑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小型民用建筑本身的防雷接地僅是利用建筑物內的金屬構件和基礎內的鋼筋作為防雷接地系統,由于作為雷電流引下線柱內的主鋼筋并非要求焊接,此時若將建筑物本身金屬構件的作為唯一的接地系統是不可靠的。
2 基站地網設計涉及到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
2.1 基站地網的組成形式
移動通信基站地網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流往地中的雷電流路徑上得到最低的接地電阻,在保護范圍內把雷電流流產生的電勢保持在安全范圍內。
一個由多接地體組成的地網可以近似地當作一塊弧立的平板,它的電容主要是由它的面積尺寸來決定的,附加于這個平板上的有限長度(2-3米)的垂直接地體,不足以改變決定電容大小的幾何尺寸,因而是電容增加不大,亦即接地電阻減小不多。這里接地電阻R為:
式中:R——接地體的接地電阻(Ω);
C——接地體的電容(F);
ρ——大地電阻率(Ω.m);
ε——εr 大地的介電系數(F/m);
εr——大地的相對介電系數。
這個極為重要的物理概念告之:增大接地網的面積是減少接地電阻的主要因素。只有當附加的垂直接地體的長度與地網的等效裝徑可以比較時,平板趨近于一個半球時,電容才會有較大的增加,從而才可能降低接地電阻,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接地電阻減小僅36.3%.這個結果可由下式推出:
地網等效為埋深為零,半徑為r的圓盤時:R1=ρ/4r 半徑為r的半圓球時:R2=ρ/2πr
R1/R2 =0.637
由此可見接地網的接地電阻主要和接地網面積有關,附加于接地網上的2-3m的垂直接地體對減少接地電阻的作用不大。對于地網的設計,那種認為加密垂直接地體可減小接地電阻的觀念是不可取的,從宏觀分析,應把地網看作一個二維的平板,采用不長的垂直接地體(垂直接地體的長度與地網等值半徑相比,至少小一個數量級)不論打入多少根,即使密集成厚度為2-3m的實體鋼板地網,也不會使接地電阻有多大變化。
2.2地網與沖擊半徑及移動通信基站地網最佳面積大小
對于建在山上的移動通信基站,由于所處的位置往往比周圍的山地顯得突出,地理位置又與雷電的活動區域有著一定的聯系,加之山上一般多為巖石或多石土壤,要使防雷接地電阻在有限的面積做的很小(如5Ω)是不可能的,為此建在山上基站,采用了均衡大地電位,實施聯合接地及改進地線的敷設方法,可以在雷擊時使站內各處電位同樣上升,局內設備相互間的沖擊電壓均衡,增加雷電泄流能力,因而可對基站的接地電阻大小不必過于嚴格,但畢竟存在均衡大地電位接地網的經濟合理使用面積問題。
2.1.1接地網與沖擊半徑
一個避雷針的接地體接閃時所呈現的電阻,與直流、工頻電流的接地電阻有顯著不同,對于雷電在土壤所發生的物理過程和工頻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在于雷電的形成過程以及土壤對高頻電磁波傳輸特性所決定的。雷電流是個沖擊波,而且具有非常大的電流值,由于雷電流幅度很大,在接地體附近形成的電場強度超過了土壤的沖擊擊穿強度而產生電弧式火花放電,結果相當于增加了接地體的尺寸,因此,在實際雷電流作用下接地網的接地電阻值小了。
雷電流通過接地體向大地散流時有下列特征:
① 當雷電流通過接地裝置流入土壤時,由于電流幅值很大,在接地體周圍形成強大的電場,土壤呈現的電阻率,也受到電場強度的影響,隨著電場強度增加,也就是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加,土壤電阻率隨之減少。
② 雷電流相當于高頻電源,除接地體的電阻和電導外,接地體的電感和電容對沖擊阻抗發生作用,其作用的大小,決定于接地體的形狀,沖擊電流的波形和幅值,以及土壤中電的參數εr和ρ,即地的介電系數和大地電阻率。
③ 沖擊電流在地中流動時,由于高頻電流的集膚效應,不象直流和工頻電流那樣穿透很深的地層,而是在距離地面不太深的范圍流動。
④ 雷電流通過接地裝置流入土壤時,當接地體周圍電場強度達到一定數值時,電壓和電流不是直線關系,而呈現非線性。
所以,沖擊電流或雷電流通過接地體向大地散流時,不再是用工頻接地電阻,而是用沖擊接地電阻來量度沖擊接地的作用。接地裝置對地沖擊電壓的幅值與沖擊電流幅值之比,則稱為沖擊接地電阻。由上述沖擊接地電阻的定義可以看出,沖擊接地電阻是一個人為的概念,并無具體的物理意義,因為沖擊電壓幅值和電流幅值往往不是在同一個時間出現的(由于接地體的電感作用,沖擊電壓幅值出現在沖擊電流幅值之前),把兩個在不同時間發生的量之比定義為沖擊接地電阻并無物理意義,但在工程上利用這個定義,可在已知沖擊電流的幅值和沖擊電阻的條件下,計算出沖擊電流通過接地體散流時的沖擊電壓幅值。
一個接地地網的面積不論有多大,在工頻時,是可以把接地體的表面近似地看成等位面,故接地網全部面積都能得到利用。但是,許多根接地體在地中構成的網狀接地體,在沖擊電流的作用下,當土壤電阻率和介電系數一定時,接地網的沖擊等效半徑就是一個常數,而沖擊等效半徑要比接地網面積的等值半徑小得多,即在沖擊電流的情況下,僅僅利用接地網很小的一塊面積,在工頻時,接地電阻之所以和接地網面積的平方根成反比,是因為接地網上的電位比較均勻,全部接地體都起著散流作用,接地體得到充分利用的緣故,但在雷電流作用下,情況就不同了。由于接地體的電感作用,接地網的電位呈現不均勻性,離開雷電流引入點愈遠的地方,接地體上的電位就愈低。甚至電位為零,其變化規律按指數曲線衰減,只有雷電流引入點附近一塊接地網才起著散流作用,而且散流的程度與這一塊面積上的電位分布成正比。
2.2.2 地網的最佳面積大小
從沖擊等值半徑與接地網面積的等值半徑變化規律得出一個結論,在移動通信基站地網優化設計時,根據移動通信基站所處的具體地理環境,其接地網的大小應控制在(20m)2=400m2內,這時地網在雷擊時沖擊等值半徑利用率在高電阻率土質的情況是較高的(在大地電阻率為2000Ω.m時為84.19%),在大地電阻率低于500Ω.m時,地網可小于400m2。這樣加之外引水平接地體,地網的利用率可更高。另外,考慮到垂直接地體能起到集中接地散泄雷電流之用,可在沖擊等值半徑處打入一圈垂直接地體,其等效半徑應以鐵塔為中心。此時垂直接地體是為了散泄雷電流,而不是以減小地網接地電阻為目的。
2.3移動通信基站引外接地的極限長度
移動通信基站設在高電阻率的山上,如附近有可資利用的導電良好的土壤及低電阻率的地層和水源(河流及其它)時,采用引外接地作為移動通信基站本身均壓網或輻射型接地裝置的輔助措施是合理的。這是因為在高電阻率地區設立移動通信基站,為了減小接地電阻,僅僅依靠在土壤中埋設大量的接地體和采用人工改造土壤電阻率的方法,即不經濟,又不穩定。由于山區土壤層潮濕程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地阻值變化也較大,在采用這些措施后,其接地電阻往往還不能滿足要求。所以在上述條件下,如果采用引外接地,并且與其它措施相結合,就可能使移動通信基站的設備及人身安全都得以保護。移動通信基站正確的引外接地, 利用巖石間多縫隙、外引山下大地電阻率較低的土壤或水田中的接地體不僅可以節約投資,而且可有效的降低接地電阻。但引外接地有一個長度極限的問題,當超過最大引接長度后,由于接地引線自身的電阻產生壓降,會使所接的末端接地體的利用程度大大降低,影響引外接地的效果.在工頻情況下,由于分布在接地體上的電位比較均勻,接地體都起著散流的作用,接地體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在雷電流(相當于高頻電流)作用下,除接地引線的電阻和電導外,還有電感和電容對沖擊電流發生作用,使沖擊電阻增大.接地引線愈長,雷電流波頭時間愈短,則沖擊電阻增大得愈多,并且由于接地引線的電感作用,阻礙了雷電流引外接地接體后半部分的泄放,相當于增加了接地電阻。所以在移動通信基站引外接地優化設計時,應正確估算引外接地引接線的長度很重要的。
引外接地的極限長度: L=2
2.4移動通信基站地網液狀長效降阻劑的應用與接地電阻
2.4.1液狀長效降阻劑的降阻原理
接地電阻主要由下列三個方面構成:
(1)接地線和接地體本身的電阻;
(2)接地體表面與土壤的接觸電阻;
(3)從接地體開始向遠處擴散的電流所經過路徑的電阻。
對于前一項由于本身的電阻很小可以不考慮影響,改善后兩項是接地電阻降低的關鍵,采用液狀長效降阻劑可實現這一目的。首先使用液狀長效降阻劑增大了接地的尺寸,液狀長效降阻劑由于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滲透性,對各種土壤都能由接地體附近向各方向進行滲透,從而顯著擴大接地體的等效直徑和等效長度,液狀長效降阻劑滲透結果,在大地出現樹技狀的延伸體產生樹枝效應。
對于半球接地體或垂直管狀接地體,其接地電阻值與其在地中的尺寸和土壤的電阻率有關:
半球接地體:R=
垂直管狀接地體:R=
其中: ρ—土壤電阻率(Ω·m);
r—半球的半徑(m);
d—垂直接地體的直徑(m);
L—垂直接地體在地中的長度(m)。
顯而易見,當土壤電阻率一定時,要降低接地電阻,只能增大接地體的幾何尺寸,盡管降阻劑電阻率約為0.1Ω·m,比導電金屬電阻率10-3Ω·m,高,但與高電阻率土壤比較起來,相差萬倍。因此,可以把接地體和降阻劑看為一個整體,相當于加大了接地體尺寸。由公式(管狀)可看出,當降阻劑處理尺寸為原接地體直徑10倍時,接地電阻大約降低一半。據測試結果表明,由于液狀長效降阻劑滲透結果所致,在接地體加降阻劑處理后,使接地電阻降為原來的0.2~0.3R,甚至0.1R。可見降阻劑有效的降低了接地體與土壤的接觸電阻,擴大了接地體的等效直徑和等效長度,從而明顯的得到降阻效果。
2.4.2降阻劑在移動通信基站接地地網的實施
液狀長效降阻劑在移動通信基站接地地網的應用,必須注意“面積效應”,隨著地網面積的增大,網中降阻劑降阻效果急劇下降,這是因為此時應用降阻劑既不會使原地網面積有顯著的增加,也不會使接地網變為三維空間,因降阻劑的滲透深度遠小于地網的等效半徑,故還是二維空間。當地網較小時,若采用液狀長效降阻劑,則地網的等效面積(地網的原有面積+降阻劑處理的面積+由于降阻劑的滲透產生“樹枝效應”而增大的面積)即會成倍增加,此時R相應下降。所以對于移動通信基站(20m)2的接地地網的面積來說降阻劑可使移動通信基站地網面積增大,接地電阻下降,液狀長效降阻劑在移動通信基站地網的實施應采取優化設計。
(1)在電阻率較高的地區,液狀長效降阻劑可在移動通信基站地網的邊緣使用,以擴大地網的等效半徑及面積。
(2)采用稀疏分布的長垂直接地體,使液狀長效降阻劑向地網下端滲透,形成三維空間。
(3)將與地網連接的幅射形水平接地體周圍和末端接地體采用液狀長效降阻劑處理,這樣由于“樹枝效應”等效擴大地網面積。
(4)在天線鐵塔避雷針引下線所接的垂直接地體周圍施放液狀長效降阻劑,這樣有利于增加雷電流的泄流能力。
3.基站的接地系統改造
3.1 獨立機房地網的改造方案
建立在郊區、山區的獨立機房的地網應采用環型接地網的方式,環型接地網圍繞鐵塔和機房一圈,并分別與鐵塔各基礎多點相連,機房接地引入點應在遠離鐵塔的一側。如果大地電阻率較高的地區,再在地網四角采用輻射型接地體(在輻射型水平接地體周圍采用液狀長效降阻劑處理)。
3.2 辦公樓、大型建筑地網的改造方案
辦公樓、大型建筑地網,為了保險起見,要充分利用建筑物自身各類可能與地構成回路的金屬管道(如消防水管),并與大樓頂避雷帶上或者在大樓頂的避雷網預留的接地端多次連接,可能的情況下,敲開幾根柱子內的鋼筋與大樓頂避雷帶上或者在大樓頂的避雷網預留的接地端相互連在一起作為基站的接地。
3.3 民用建筑物地網的改造方案
通信局(站)地網的概念在民用建筑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不同類別的建筑物使用的目的是不同的,明明是民用建筑物,基站按照規劃、設計在這里,怎么辦?該問題也困繞著許多工程技術人員,按照規范設計不可能,基站現場條件也滿足不了標準條文的要求,同樣由于建筑物的類型很多,沒有一種可以參考的模式去處理所有的問題,民用建筑本身的防雷接地僅是利用建筑物內的金屬構件和基礎內的鋼筋作為防雷接地系統,由于作為雷電流引下線柱內的主鋼筋并非要求焊接,此時若將建筑物本身金屬構件的作為唯一的接地系統是不可靠的。另外考慮到租用的民用建筑物所處的環境因素,實施接地系統的改造需要得到業主的同意,因此,在現有的機房接地改造中采用將機房內所有的立柱主筋焊接連通的方案,作為基站的接地系統,如果有條件,再在樓外設一組接地體與建筑物立柱焊接在一起,作為基站的接地系統。當然民用建筑物有各種類型,實施接地改造時應根據機房的具體情況確定方案。往往由于條件所限或者業主和環境的要求,接地體的選擇就很重要,從實際出發,在樓房機房的一側地下,根據環境條件,可設一組接地體,使用40X4熱度鋅扁鋼或截面積大于120mm2 多股銅線與機房接地排連接。所有焊點用瀝青做防腐處理。
3.2 天饋線的接地
(1)鐵塔上安裝移動通信天饋線的防雷接地:
鐵塔上架設的移動通信系統饋線、同軸電纜金屬外護層應在天線側及進入機房入口處外側就近接地,經走線架上塔的饋線及同軸電纜,其屏蔽層應在其轉彎處上方0.5~1米范圍內作良好接地,當饋線及同軸電纜長度大于60米時,其屏蔽層宜在塔的中間部位增加一個與塔身的接地連接點,室外走線架始末兩端均應和接地線、避雷帶或地網連接。
(2)在建筑上安裝的移動通信天饋線的防雷接地
移動通信系統的擴容,微蜂窩、小區化,城市中多數基站一般都利用城市內建筑物設立站址,在其建筑物房頂安裝移動通信天線。對于利用辦公大樓、大型賓館、高層建筑和居民樓作為基站機房天饋線系統的接地,由于條件所限只能利用樓頂避雷帶或者在樓頂的避雷網預留的接地端以及建筑物樓頂的各類可能與地構成回路的金屬管道。
3.3 接地體的選擇
對于和其它通信局(站)同站址的基站,基站的接地系統僅需利用原有機房的接地系統,對接地體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但建在民用建筑的基站,往往由于條件所限,或者業主和環境的要求,基站的接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是各地移動通信局經常詢問筆者的問題。既然通信局(站)地網的概念在民用建筑中是不可能存在,此時若將建筑物本身金屬構件的作為唯一的接地系統是不可靠的,為此應在此基礎上另外設一個輔助接地系統,兩個系統焊接為一體,這樣才能保證基站設備的安全運行;上面講到,往往由于條件所限,或者業主和環境的要求,接地體的選擇就很重要。從實際出發,在樓房機房的一側地下,根據環境條件,可設一組接地體,接地體可有多根2.5米長的鍍鋅垂直接地極棒和鍍鋅扁鋼水平接地體組成(鍍鋅垂直接地極棒的數量根據大地電阻率和具體的地理環境所確定),在電阻率較高的地區,通信局(站)要達到規范要求的接地電阻值,可在垂直接地極棒周圍加液狀長效降阻劑。
4.基站機房內接地排設立與接地的關系
由于移動通信基站機房較小,一般僅采用一個接地排為開關電源、收發信機、傳輸設備、環境監控以及總配電箱提供參考接地點。作為設備的接地,接地引線的長短可能對設備影響不大,但對于雷電過電壓保護而言,SPD接地線的長短可能關系到基站安裝了SPD能否起到保護作用、是否還可能遭受雷擊的關鍵問題(SPD并非100%的能解決雷擊問題)。
4.1 總配電箱B級SPD的接地線
筆者在各地處理防雷問題時,經常聽到一些移動通信的維護人員講,基站安裝了配電系統用B級SPD,設備還是被打壞,當然SPD的正確選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確定使用什么SPD,是根據雷電活動區的劃分、通信局(站)的分類、基站所處的地理環境、建筑物的形式、供電方式和所在地的電壓穩定度來定的,而且還涉及到各級SPD的配合問題,不是什么樣的SPD都可以解決其防雷問題的,還有SPD的工作電壓問題和一個最大通流容量問題,例如在多雷區一般采用80kA/每線的SPD,但一些廠商提供的卻是整個SPD幾相之和的80kA或80kA/每相,此時SPD的通流能力就不可能解決電源的B級防護問題,以小充大、以劣充優來代替B級保護器(相關問題專門論述),此時SPD更起不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但我們這里討論的是:縱使采用名牌的SPD,各項指標都非常好,基站還是遭受雷擊。此時這種情況就要查找一下接地等雷擊的其他原因了,例如SPD的接地線長短就是一個雷擊的重要因素,B級SPD的安裝位置一般都在配電線路的入口端,但總接地排往往都遠離入口端一端的走線架上,將B級SPD的接地線通過2~6m的長度接至總接地排,其接地線之長,致使殘壓過大,此時SPD對設備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何況多數情況下為了施工方便,接地線一般僅采用16mm2的多股銅線,其導線自身的感抗也足以使SPD殘壓加大到不能容忍的狀況。
4.2 開關電源內部SPD的接地線
開關電源內部的SPD的接地,如果孤立的去看問題,SPD在開關電源內部的安裝位置是由設計者根據各家自身設備的特點來考慮的,接地線可能在其設備中是較短的。但幾個孤立的設備,集成為一個系統時,用系統化、整體的概念去考慮問題,孤立、單一設備所存在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例如對于移動通信基站接地排和接地線,一般都是在走線架上方固定,那么對于開關電源用的SPD的安裝位置,自然是選擇設計位置在開關電源上方的產品是最佳方案。如果選用設計位置在開關電源下方的SPD,對于防雷設計來講是一個敗筆和錯誤,因為對于SPD的接地線長1m,其殘壓值就高達1000V,筆者在處理福建泉州接入網設備與移動通信基站共址時,就發現安裝在開關電源下方的SPD,需要通過2m的接地線才能到達走線架(在通信大樓,有地溝的情況下,SPD安裝在開關電源下方的方式是優選的),其安裝的SPD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廠家應根據不同的站型,整體、系統化的為用戶設計不同的方案和設備,從多個現場接地情況看,深圳安圣電氣有限公司的開關電源在設備系統接地和SPD的安裝方面就考慮非常合理和全面。
4.3 天饋線SPD和其它設備的接地線
天饋線SPD的接地,按照規范的要求,其接地線要求接到機房外天饋線入口處的接地排,這是按照電磁兼容(EMC)的原理,屏蔽、濾波、接地的三要素,和解決干擾渠道一樣,用以解決雷電流的引入問題,將雷電流拒機房以外,使其對設備的影響最小。另外機房內安裝2Mb/S接頭的DDF板的接地和環境監控采集器、直流分配盤等的接地問題也要統籌考慮。
結束語
由于移動通信基站的雷電防護是建立在聯合接地、均壓等電位基礎上的,與其它通信局(站)設備的情況不同,其設備電磁兼容性設計是非常完善的,因此基站只要對各出入線采用和機房內環境監控接口進行恰當的雷電過電壓保護{參照信息產業部標準YD/T5098-2001《通信局(站)雷電過電壓保護設計規范》},那么基站的雷擊概率就可以減小到最低限度。需利用原有機房的接地系統,對接地體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但建在民用建筑的基站,往往由于條件所限,或者業主和環境的要求,基站的接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是各地移動通信局經常詢問筆者的問題。既然通信局(站)地網的概念在民用建筑中是不可能存在,此時若將建筑物本身金屬構件的作為唯一的接地系統是不可靠的,為此應在此基礎上另外設一個輔助接地系統,兩個系統焊接為一體,這樣才能保證基站設備的安全運行;上面講到,往往由于條件所限,或者業主和環境的要求,接地體的選擇就很重要。從實際出發,在樓房機房的一側地下,根據環境條件,可設一組接地體,接地體可有多根2.5米長的鍍鋅垂直接地極棒和鍍鋅扁鋼水平接地體組成(鍍鋅垂直接地極棒的數量根據大地電阻率和具體的地理環境所確定),在電阻率較高的地區,通信局(站)要達到規范要求的接地電阻值,可在垂直接地極棒周圍加液狀長效降阻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