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棟
目前有線電視網絡正朝著業務綜合化、數字化發展,其中雙向數據通信越來越多,作為現代通信領域的重要技術之一的CRC算法,目前除了在計算機網絡、電信網中應用,還可以在HFC網絡的軟硬件通信設備中得到充分的應用。CRC自身機制確保有效克服惡劣的網絡通信環境的干擾,有效降低通信誤碼率,實現信號的正確傳輸,保障了網絡業務的開展,因此,CRC數據校驗技術作為提高數據傳輸質量、高效檢錯的有力手段,將在HFC中大有用武之地。
傳統意義上,我們將有線電視HFC網絡定義為寬帶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1 km”,而將電信的固話網絡定義為窄帶網絡,因為它僅能提供簡單的語音和低速的數據服務。但從多年的發展和運營來看,HFC網絡的寬帶特性并不明顯,業務的發展遠落后于固話網絡的一次又一次變革,尤其是在固話網絡xDSL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HFC網絡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寬帶的優勢正在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究其原因,是HFC的寬帶特性在實際應用上和我們的預期有些出入,HFC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寬帶網絡,它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弱點,各種不可回避的問題,使HFC網絡變“窄”了。
1HFC網絡拓撲結構使其成為一個“窄帶”的網絡
我們將HFC網絡定義為寬帶網絡,是從光纜和電纜的特性而言的。毫無疑問,從帶寬特性來說,光纜是寬帶網絡使用最廣泛的干線、超干線傳輸媒介,是被各個通信運營商用得最為廣泛的寬帶傳輸媒介,HFC網絡被稱為“寬帶”網絡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同軸電纜作為最終的入戶媒介。單純地從傳輸媒介而言,相對于固話網絡雙絞線,同軸電纜的頻帶特性確實稱得上是“寬帶”,但這是僅就電纜本身特性得出的結論,并不能就此說HFC網絡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寬帶網絡。
我們熟知的傳統HFC網絡采用的都是星樹型的拓撲結構,前端提供所有的信號源并經光電轉換,從前端發送光信號到各個光節點,各個光節點往下全部采用同軸電纜進行電信號的分配,可以看出,所有的用戶分享的是前端的帶寬。所以,對于1個550 MHz或750 MHz的系統,真正平均到每個用戶的帶寬有限,前端覆蓋的范圍越大,服務的用戶越多,實際的網絡帶寬越“窄”。
過去,我們經常這樣對比:HFC網絡是個550 MHz或750 MHz的寬帶網路,而固話網絡只是傳輸3.4 kHz語音的窄帶網絡。這種對比其實還僅僅是對電纜傳輸特性的對比,而并未從網絡的整體考慮,事實上,所謂的固話網絡3.4 kHz是單個用戶的帶寬,而HFC的550 MHz或750 MHz是網絡的總體帶寬,兩者并不完全可比。過分強調這樣的對比,只能影響我們對網絡發展的思考。 2噪聲的存在使HFC網絡變“窄”
我們可以將HFC網絡上的噪聲簡單劃分為內部噪聲和外部噪聲。內部噪聲包括放大器中的熱噪聲、散粒噪聲,光設備的量子噪聲等。外部噪聲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于用戶終端的噪聲,這部分噪聲和信號混疊在一起,當它們落在同一個頻帶內,很難進行控制;另一部分是來自于傳輸線路的侵入噪聲,如各種電器設備產生的瞬時脈沖、各種無線通信設備產生的持續的電磁干擾等。外部噪聲是不可預知、不可控的,而內部噪聲中,傳輸器件的噪聲是可預知的,而來自用戶終端的噪聲也有很多的未知性。
HFC網絡結構不同于固話網絡,固話網的傳輸線路是平衡傳輸,有較強的抵御外部干擾的能力,而同軸電纜采用的是非平衡的傳輸方式,抗干擾能力弱,當屏蔽層導體接地不良時,問題更加突出。對于HFC網絡的星樹型拓撲結構,在上行信道上是個匯聚的網絡,帶來的問題就是噪聲的疊加,同軸電纜的傳輸長度越長,噪聲控制能力越差。按照當前的頻譜規劃,5~65 M為上行頻帶,事實上,在很多地方,由于大量噪聲的存在,5~30 M基本不能被使用,30 M以上也僅部分可用,這就使得可用帶寬被大大縮減;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噪聲的存在,使得調制方式受到限制,例如,在很多的運營網絡中,上行只能采取QPSK等低效率的調制方式,下行一般只能采用64QAM,所以,不僅HFC的可用帶寬受到了限制,傳輸速率也受到了限制。
3信息的有效性使HFC網絡變“窄”
寬與窄,是相對于業務方式而言的。傳統上,我們將電視業務看作是寬帶業務。就模擬電視而言,1套電視占用8 MHz的頻帶,即便數字電視,一套節目的碼率基本也大于4 Mbps,要用固話的雙絞線同時傳送數十套電視節目,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自然將HFC網絡定義為寬帶網絡。
但我們必須看到,盡管電視業務是寬帶業務,但它的業務特征是廣播,所有的用戶接收相同的信號,這些信號攜帶了大量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并不都是用戶需要的或能夠被用戶使用的。信息的價值在于它的可用性或者有效性,雖然傳統的廣播電視也攜帶了大量的信息,但對單個具體的用戶而言,并不是到達用戶的所有的信號都被使用了,用戶也并不是總能接收全部信息。事實上,對于用戶而言,用戶感興趣的或者能被用戶利用的信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對于網絡來說,因為對相同的信息只需發送并且傳輸一次,網絡的效率提高了,但對于用戶來說,卻是大量的無用信號占用了信道,大量的廣播式業務的應用,使HFC可被利用的信道變“窄”了。
而現在的寬帶網絡,,是基于互聯網基礎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在該網絡上,有價值的信息在信號中的百分比提高了,只有被用戶選中的信息才會以信號的方式傳送到用戶端,即用戶參與到了信號的傳送中而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最多就是和電視機的互動,信道的利用率被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也明顯提高。當然,在寬帶網絡上也流動著大量的無用信息,如垃圾郵件,病毒等,但這些都是人為因素,不是技術因素。
所以,從信息的有效性看,HFC網絡是個信號的寬帶網絡而并不總是信息的寬帶網絡,所以當前即便是HFC網絡的看家業務——廣播電視業務本身也在遭受著寬帶網絡的沖擊。
4用戶密集的特點使HFC網絡變“窄”
同軸網絡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1 km”,被認為是三網融合的最佳入戶傳輸媒介,所以為了開展多項業務,充分利用HFC網絡的頻帶資源,許多運營商都對HFC網絡進行了雙向改造,開展了寬帶業務。但從技術上說,這“最后1 km”放到實際的運營網絡中,就要打個折扣了。
以目前國內大多運營商采用的DOCSIS標準為例,在一個8 MHz的頻帶內,能夠傳輸的數據速率是40 Mbps,如果以1個E1,即1.554/2.048 Mbps作為寬帶的底線,一個8 MHz的頻帶只能分配給不到30個用戶同時使用。
在上行通道的3 MHz的頻帶內,如果采用QPSK調制方式,能夠提供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0 Mbps,同樣,參照ADSL的性能,上行速率最大768 kbps,那么1個3 MHz的頻帶內,僅能供13個用戶同時共享。
實際上,在大多數運營網絡里,無論上行通道還是下行通道,每個通道都在被至少數百個用戶共享。也許按照當前所有寬帶運營商共同面對的問題,速度的瓶頸不在接入網絡,而在于寬帶出口,在于干線承載的壓力,但隨著骨干網絡的不斷擴容、出口的增加、本地寬帶應用服務的提升,傳輸瓶頸最終還會落實到接入網絡上來。
同軸網絡將會成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1 km”,這個說法來自于國外,但應用到國內,這種說法并不一定準確。信息發達國家,基本都是經濟發達國家,對于它們,這“最后1 km”可能就是一段傳輸線路,最終的用戶可能就是一個,但對于國內,這“最后1 km”可能還是一個很大的分配網絡,這個分配網絡要分享這“1 km”上的帶寬資源,從前面的分析看,由于網絡拓撲、用戶規模等的限制,這“1 km”的寬帶事實上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寬。
如果為了克服用戶集中的問題,我們將同軸接入的半徑縮小,使之成為“最后半千米”甚至更小,就失去了同軸電纜作為中長距離傳輸的意義了,那時也許還是雙絞線的性價比更好,光纖接入則會占據高端市場,同軸電纜的壓力更大。
5簡單的信號處理方式使HFC變“窄”
眾所周知,HFC在開展寬帶業務的時候,在下行信道采取的是和電視業務一樣的廣播方式,即數據被發送到所有的Cable Modem上,由Cable Modem對信號進行擇取,將發送到本地的數據接收下來,摒棄非本地的數據;數據的轉發在工作方式上有點類似HUB。在上行信道,用戶并沒有獨享的信道,采用的是TDM的方式分享信道,而在信號的傳輸上,采用的是信號混疊的方式,由于沒有獨占的信道,用戶終端只是在某一個時刻通過該公共信道向頭端發送數據,而無論是否發送數據,來自該用戶終端的噪聲卻持續地發送到信道上,在從用戶到頭端之間,經過的都是分支分配器、放大器及光工作站等設備,他們對信道沒有控制能力,僅簡單地將來自節點下的信號通過功率疊加的方式向上傳送。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使用的都是公共信道,共享同一信道的用戶越多,數據的發送率就越高,但用戶的實際帶寬越“窄”。更為嚴重的是,在上行通道,任何用戶終端上發生問題,都會對該信道產生影響,頭端只能對公共信道進行處理,而不能夠針對單個用戶的終端進行處理。這樣,由于某個終端可能出現的問題,也使得HFC網絡可用性降低,帶寬變“窄”。
綜上所述,HFC網絡有先天優勢,也有不足,HFC網絡應該走適合網絡本身特點的道路,網絡運營商也應從多方面認清自身的優勢,而不僅僅局限于同軸的“寬帶”這一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