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聯通工程部 鄭文平
一、引言
本地傳輸網作為支撐本地電信業務開展的基礎網,是高度競爭和開放的網絡,受用戶和應用的驅動,其基本特征是業務類型的多樣性及業務流量流向的不確定性。它在整個通信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各項業務的開展。
二、本地傳輸網的建設原則
1、指導思想
(1)堅持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原則,充分考慮各種電信業務網(如話音、數據、圖文、視頻、多媒體、電路出租等)及支撐網(如信令網、管理網、同步網等)的傳輸帶寬要求,特別是應充分考慮IP業務的迅猛發展,進行傳輸電路組織,以通信發展的需求。
(2)在滿足業務需求與發展、保證通信傳輸質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技術先進成熟、組網靈活、功能完善、經濟合理的技術方案,應能夠適應業務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3)保證全程全網通信質量,建設方案應符合國家和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各種通信政策、技術體制和技術標準。
(4)應滿足傳輸系統的各相關技術參數指標要求,保證整個本地網建設的“統一性、完整性、先進性、成熟性”。通信網的建設特點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保證方案的技術先進性、安全可靠性、經濟合理性的基礎上,同時還考慮今后網絡發展的一致性、協調性,而不至于帶來后遺癥。
2、本地傳輸網的分層結構
參照《光同步傳送網技術體制》的SDH目標網的傳送網分層結構,將本地傳輸網分為三層,即:核心層、匯聚層和接入層。本地傳輸網的進一步分層可帶來以下好處:簡化本地傳輸網的規劃設計;便于集中力量分層分批建設;方便網絡建成后的維護管理;適應網絡的長期發展需要等。
核心層節點主要包括:業務網內各交換局、網關局、數據業務的核心節點和傳輸的核心節點;
匯聚層節點主要包括:業務網內分散設置的BSC、縣(區)基站傳輸中心節點,數據業務的匯聚節點;縣(區)基站傳輸中心節點一般按行政區劃每個縣(區)1~2個;城區可參照道路、河流、鐵路等自然條件劃分為若干個匯聚區,每個匯聚區設置1~2個基站傳輸中心節點;
接入層節點主要包括:業務網的BTS、數據業務的用戶駐地網接入點。
為保證通信業務全程全網安全可靠,本地傳輸網的匯聚層和接入層之間盡可能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交叉點,并采用雙節點互連(DNI)、子網連接保護(SNCP)等技術對網絡進行可靠的保護。
A)核心、匯聚層建設思路
(1)本地傳輸網的核心層和匯聚層節點少、業務量大,網絡的安全性尤其重要,應充分采用各種手段保證網絡的安全可靠性。
(2)所采用的技術應適應各種業務的發展需要,數據業務量比較大時,可考慮采用10Gb/s設備,業務量較小時,可考慮采用2.5Gb/s設備。
(3)由于目前部分廠家的10Gb/s設備價格較高、低階交叉連接能力較弱、、支路保護難以滿足組網要求,而目前網上業務仍然以2Mb/s業務為主,電路組織、調度的工作量比較大,一般情況下核心層以外目前不考慮采用10Gb/s設備。
(4)大部分廠家的2.5Gb/s設備具備低階交叉連接能力、可直接上下2Mb/s業務、支路接口豐富、保護方式靈活、電路組織方便,因此,匯聚層以上的應用應直接考慮采用2.5Gb/s設備。
(5)本地傳輸網匯聚層的建設基本不考慮設置中繼站(REG),如中繼距離較長,可選擇合適的基站作為匯聚層節點,方便周邊基站的接入。
B)接入層建設思路
(1)本地傳輸網接入層的城區部分業務需求相對較大,節點密度較高,樓寓阻擋嚴重,不適宜微波系統的應用,接入層傳輸應以光傳輸為主。
(2)目前小型的SDH設備(最大上、下8個或16個2Mb/s系統)價格已和34Mb/sPDH設備價格相當,同時同步問題也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價格、維護管理、滿足發展等方面考慮,SDH設備都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新建光傳輸系統應全部采用SDH系統。
(3)接入層采用的傳輸設備應是和匯聚層同廠家的設備,以方便由匯聚層設備的支路側直接引出光接口。
(4)綜合考慮網絡安全、維護管理、電路組織等因素,網絡組織將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單節點轉接、DNI、SNCP等多種方式。
(5)為保證同步信號的傳遞質量,每一個接入節點和交換機之間的較遠路徑必須少于20個節點,同時綜合容量、安全等因素,每個接入環8個節點左右的為宜。
(6)綜合考慮業務需求、設備、光纜多種解決方案,市中心區、數據業務發展比較集中的地區宜采用STM-4設備組網;其他地區采用STM-1設備組網。對于突發的、高帶寬用戶,可采用特別的手段解決。
3、光纜線路建設思路
(1)光纜線路建設應保證規劃期內各階段工程建設需要,采用“漸進”建設方式,首先建設核心/匯聚層,有利于擴容和發展。
(2)為確保傳輸網安全可靠,傳輸網光纜路由應盡可能形成物理上的雙路由。
(3)光纜線路的選擇應結合城區改、擴建方案及城市發展規劃,選擇安全穩定的路由。
(4)城區光纜敷設方式盡量結合各方面可用的資源統一考慮,應以管道方式敷設為主。至各郊縣的本地網骨干光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采用管道敷設,在不具備管道敷設條件時,可采用直埋或架空方式敷設。
(5)光纜線路選擇應結合傳輸組網方案,組環節點的光纜應盡可能建成雙路由成環,以確保傳輸網的安全可靠。
(6)光纜線路要選擇安全穩定的路由,要盡量沿靠主要街道、公路,順路取直,并應按規定與公路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在便于施工和維護的同時,盡量避免公路擴建時光纜路由的遷改。
(7)光纜芯數應充分滿足本工程的需要并留有適當的發展余地。
(8)管道要求盡量能溝通整個城市主要片區;
(9)在核心路由、重點發展地區,應基于自己擁有管道資源,也可與地方市政管理部門合作、開發合建;
(10)為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可租用其他單位(如電力部門管道和人防部門的隧道等)的現有管孔(或光纜子管)。
三、本地傳輸網傳輸技術及光纜的選擇
1、傳輸技術的選擇
目前應以光纖為主要傳輸媒介,SDH體制與PDH體制相比,具有傳輸容量大,網絡配置靈活性和生存性高、兼容性高,維護管理功能強等特點。因此本地傳輸網應以SDH為基礎。
建議采用SDH及派生的MSTP傳輸技術,但MSTP技術不同廠家提供的產品有較大的區別,在選用時應充分結合不同地區本地網的特點和要求。RPR技術在傳輸數據業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在提供傳統業務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而且標準化工作還沒有完成,組網能力也比較差,提供仿真電路的成本高,因此,除非對數據業務單獨組網,暫不考慮采用。城域WDM技術目前主要是用作提高光纖的帶寬利用能力,在組網靈活性和保護機制等方面還不是十分成熟和實用,價格也比較貴。智能光網絡技術可以說是將來光網絡發展的方向,有非常多的優點,但標準化工作還不太完善,價格也比較貴,因此,建議暫不在網絡中應用。
2、光纜選擇
目前,ITU-T已經在G.652、G.653、G.654和G.655中分別定義了4種不同設計的單模光纖。其中G.652光纖就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單模光纖,稱為1310nm波長性能最佳的單模光纖,它同時具有1310nm和1550nm兩個窗口,零色散點位于1310nm窗口,而最小衰減窗口位于1550nm窗口;G.653光纖稱為1550nm波長性能最佳的單模光纖,主要應用于1550nm工作波長區;G.654光纖稱為截止波長移位單模光纖,主要應用于需要很長再生段距離的海底光纖通信;G.655光纖是非零色散移位單模光纖,適于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應用,
G.652光纖和G.655光纖在技術性能上均可適用于本地傳輸網。
可以看出,兩種光纖的衰減系數并沒有太大差異,G.652光纖的色散系數在1550nm波長為15-20ps/nm.km,當傳輸10Gb/s的TDM和WDM系統時,為了增加中繼距離,需要介入具有負色散系數的光纖進行色散補償。G.655光纖1530-1560nm波長區色散通常為1.0-6ps/nm.km,傳輸相同的10Gb/s系統時,因色散很低,勿需采取色散補償措施。目前G.655光纖的價格較高,其市場價格約為G.652光纖的2-2.5倍;而且本地傳輸網中繼距離較短,將來采用10Gb/s或基于10Gb/sWDM技術,一般也不需要色散補償;即使距離很長,也不需要大規模的色散補償,采用G.652光纖的高速率系統成本仍遠遠低于 G.655光纖上的系統。因此,建議本地傳輸網采用G.652光纖。
四、結束語
本地傳輸網以SDH為基礎,各種業務基于SDH系統進行網絡組織,具有較高的網絡可靠性和靈活性,通過不同的網絡結構和傳輸系統,可以實現對各種級別傳輸通道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