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通信中心主任 李興林
交通專用通信網是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交通運輸安全、提高水路公路運輸效率的重要手段。交通通信網經過近50年的建設,特別是“八五”、“九五”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形成了地面和空間立體通信體系,為交通運輸生產、安全救助、軍事運輸、國家特殊任務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一、交通專用通信網的現狀
交通專用通信網是1953年9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在接管江海岸電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九五”期間已初具規模,交通專用網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交通專用長途衛星通信網
交通專用長途衛星通信網(VSAT網)是交通部至各省、市、交通廳(局),沿海主要港口及部屬主要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專用長途通信網,于1995年9月建成并開通。該網由1個主站和69個端站組成,主站設在北京,端站分布在全國各地,設備采用時分多址(TDMA)技術體制,主要功能包括:電話、圖像、數據、電視電話會議等。空間段利用亞太一號衛星,并租用1/2個轉發器。VSAT網建成后,使交通部與全國所屬單位間長途通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組織交通系統的運輸生產、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2.海事衛星通信網
安全是海上運輸的命脈。上世紀70年代末國際上提出了建設INMARSAT系統,旨在對航行在海上的船舶遇險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我國是國際海事組織(IMO)的A類理事國,又是國際航運大國,為了更好地履行國際義務,維護管理海域的權利,促進水上運輸事業的發展,交通部于1991年在北京建設并完成了北京海事衛星地面站。北京海事衛星地面站覆蓋太平洋和印度洋2個洋區,并通過與國外岸站聯合的方式提供大西洋東、西區的通信,覆蓋范圍包括除了南北極以外的所有區域,并與中國海上搜救中心(RCC)設有專線,以保障船舶遇險安全通信。到目前為止相繼開通了INMARSAT-A、-C、-B、-M、mini-M以及E-Mail等業務,并具備雙向電話、傳真、電傳、數據、電文查詢等功能。
INMARSAT是為海上運輸管理和安全提供移動通信業務的系統,隨著INMARSAT業務的發展,終端設備日趨小型化,INMARSAT本身已從初期只為海上服務發展到為陸、海、空全方位服務。在我國除大部分遠洋船舶已裝備了 INMARSAT終端外,眾多陸上用戶如石油、地質、新聞、水利、外交、海關、搶險救災等領域也配備了不同型號的INMARSAT終端,目前總數已達7200余個,尤其在邊遠地區和應急通信方面,這些設備發揮了常規通信不能完成的作用。因為INMARSAT最大的特點是所提供的空間段能力,必須與陸上公眾用戶結合才能構成船/岸、岸/船間的通信,因此交通部是全國最早利用專網開放公眾業務的實體。
3.地面水運通信網
地面水運通信網包括沿海通信和內河通信兩部分,為航行在海上或我國內河船舶提供船/岸、岸/船間的中、短波遇險安全以及航務和公眾通信服務。目前我國現有中短波海岸電臺35座,江岸電臺30座,各種類型船舶共計約27萬艘,通信覆蓋我國內河、沿海及太平洋、大西洋等海域。經過“八五”、“九五”的建設和改造,其通信設施規模、通信能力、技術手段、業務范圍等有了很大提高。
海岸電臺通信組織和開放的業務。
(1)遇險、緊急、安全通信。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有關規定,并經國家計委批準,交通部自1991年開始在全國沿海18座海岸電臺組織實施了全球海上遇險和安全系統(GMDSS),開通了覆蓋西北太平洋海區的高頻國際數選(DSC)值班臺一座,覆蓋距岸上100海里的中頻數選(DSC)值班電臺16座以及甚高頻數選(DSC)值班電臺13座。它們將在國際統一的頻率上進行DSC值守和完成船岸遇險報警功能,并使用無線電話(SSB)、窄帶直接印字電報(NBDP)迅速建立起遇險船、救助船、救助飛機與中國搜救中心的通信聯絡,確保了船舶的航行安全。
中國船舶報告系統于2001年6月1日開通,該系統是保證航行于我國沿海水域的船舶及人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進入我國控制水域的中、外籍船舶,都將通過北京海事衛星地面站和上海海岸電臺向中國海事主管機關報告其船舶靜態和動態各種數據,提高政府對海上安全的管理能力。
中頻莫爾斯(MORSE)無線電報國際遇險值班通信網承擔500kHz國際遇險通信、緊急通信、安全通信(航行警告、氣象警告、氣象預報等)的值守工作,日夜值班臺共計16座。中、高頻無線電話國際遇險值班通信網承擔2182kHz遇險通信值守的電臺共計16座。同時上海、廣州電臺還設置專用電路對海上開放公益性廣播業務,播發航行警告等緊急安全信息。
。2) 船舶航務通信和公眾通信。我國共計有35座海岸電臺對國內、外船舶開放公眾通信,連接船舶與世界各地的陸地用戶。這些電臺同時也為交通系統港航單位運輸生產需要進行航務通信,通信種類有:中短波人工莫爾斯電報、窄帶直接印字電報、單邊帶無線電話等業務。
我國長江、黑龍江、珠江為主要內河航道,多年來建設了規模不同的內河航運通信網以保證船舶航行安全及運輸生產。隨著航運事業的發展,交通部投資對內河通信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目前長江建設了上海--重慶120路數字微波長途干線,上游正在實施光纜的建設,全線以武漢為中心,至全線各港口實現全程全網,全線交換機容量達22萬門。長江現有江岸電臺11座,VHF無線電臺20余座,現正在對長江全線的VHF無線臺站進行改造。珠江、黑龍江已分別建設有江岸電臺和VHF臺完成船岸間的無線通信,其通信能力完全滿足內河航運的需要。目前江岸電臺根據不同的規模和業務功能開放如下業務:①遇險、安全通信業務,包括短波工作頻道值守遇險業務;短波通電頻率定時播發通電業務;甚高頻(VHF)CH16頻道值守單邊帶遇險業務;VHF CH16頻道播發語音通電業務。②開放船舶航務和公眾通信,對國內、外船舶開放公眾業務并連接陸地用戶,工作業務種類有莫爾斯電報、單邊帶話、VHF話等業務。
4.公路通信網
公路通信網主要由緊急電話系統、移動通信系統、程控數字交換系統、數據圖像傳輸系統和光纖傳輸系統等構成。公路通信主要服務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門間運輸調度、道路監控、車輛收費、數據傳輸等,是構成公路管理部門的重要手段。我國公路通信建設起步較晚,但隨著高等級公路建設迅猛發展,尤其是國家提出的“五縱七橫”的高速公路建設目標中,公路通信建設速度加快,截止到2001年底,在現有的1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中約有13000多公里鋪設了通信管道,敷設光纜11000余公里,交換機200余部,裝機容量近70000線(不含交通廳局所在地交換機),調度移動通信基站近130余座,移動臺5000余部,緊急電話系統130余個,相關省市高速公路建有800MHz無線集群調度系統。交通部計劃在“十五”期間將建成交通信息網,實現智能交通體系。交通信息網的建立不可缺少交通通信網絡的支持,對此,交通科技機構越來越重視,相關工作也在進行之中。
二、交通專用通信網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通信是依存并服務于水路和公路交通的通信總稱,是服務于交通運輸行業的專用通信。綜合上述主要作用,交通通信網在水路用于確保船岸之間通信聯系,保障遇險安全通信暢通并提供公益性廣播服務;在公路主要用于確保道路的安全通行和管理服務,提供運營的技術支持手段。在當前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中,它和通行環境、運載工具、被載體共同形成運輸系統的硬環境,并為運輸的軟環境提供基礎設施,保障運輸實現安全、迅速、準確、節省、方便和滿意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交通通信是專門服務于運輸行業的支持系統,是交通運輸行業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
交通通信網因其服務的對象是水路和公路交通,一般要求:有適應突發事件,滿足動態通信需求的能力;有保證管理部門特殊目的的調度和控制通信能力;有險情預告和救助通信優先功能;有傳送道路監控和動態調整通信功能。這些功能和能力,是國家公眾通信設施難以實現的。
三、交通通信面臨的形勢
今天,國際電信業發展的形勢和生存環境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打破了原中國電信產業的格局。交通通信同屬電信產業范疇,面對當前全球電信發展的大潮,機遇和挑戰并存。
1. 國內電信行業競爭激烈。
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擴大內需及推進信息化建設的一系列決策和部署,對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政企分開、郵電分營、電信重組、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促進了通信能力和提高了服務質量。“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在信息產業的發展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為交通專用通信網提供了發展的新思路。
2. 國際電信機構戰略整合。
由于電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技術開發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所需經費和高科技人才投入越來越多,因此,九十年代末國外具有影響力的大型電信機構間強強聯合之風勢不可擋,跨國公司通過兼并、聯合成為信息行業主導力量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重組后的跨國公司以更大規模的電信實體,在資金規模、市場占有率、技術開發等方面占有更為顯著的優勢。
3. 對外開放壓力顯現。
去年12月我國已加入WTO,加入WTO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和資金,對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整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推進產業快速發展十分有利。同時,隨著電信市場開放,我國將履行對WTO的承諾,國內通信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尤其在技術、管理和市場經驗諸方面,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4. 高科技發展空間廣闊。
光纖通信、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據與多媒體通信等先進技術已在通信網上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長途和中繼傳輸數字化。DWDM技術已經采用,ATM骨干網已經建立,IP和多媒體通信網已初具規模。窄帶、寬帶、有線和無線等各種接入網技術開始推廣使用。在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下,必將引發交通通信技術新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5. 專用通信網的發展仍有阻力。
我國電信市場競爭的局面基本形成,相繼有多家電信商進入市場,電信壟斷局面有所打破,但仍有阻力。專用通信網雖然也發生了變革,但辦理相關手續困難,如專用通信經營許可證的發放等。在政策上缺乏必要的扶持,不利于中國通信市場的競爭和在WTO時代的挑戰。
四、我國交通專用通信網的發展
當前我國已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新階段,加快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我國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持條件。交通通信是為公路和水運事業服務的專用通信,是公路和水運事業的重要支持系統,是公路和水運建設、管理和安全運營的主要保障手段,也是公路和水運交通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為此,在當前交通通信網的建設中應加強作好以下工作。
1.公路通信方面。
到2010年左右,公路通信要建立起以國道主干線為依托的交通專用綜合業務通信網。要沿高等級公路建設通信管道、光纖傳輸系統和相應的配套設施,為道路監控、收費、應急系統提供數據傳輸通道,形成公路綜合業務通信系統;要充分利用集群移動通信的特點,滿足高等級公路動態管理的要求,沿高等級公路布局,利用全國統一的集群移動通信頻率資源建設公路集群移動通信系統;要在90個港站主樞紐建設和完善二級交換中心,成為公路通信網絡交換和各種通信方式的匯接點;要充分利用公路通信基礎設施,研究開發逐步實施智能交通的各項功能;提供交通管理、緊急救援、電子收費、車輛定位導航、安全信息等服務;在邊遠地區推廣和發展衛星移動通信,改善邊防和山區公路的維護管理手段。
2.水運通信方面。
要廣泛推廣應用海事衛星移動通信,使衛星通信成為保障航行安全和提高營運效益的重要工具,提供多媒體信息服務,實現船舶局域網和企業網互連;要繼續發揮地面無線電通信的特殊優勢,調整沿海岸電臺布局和電路規模,集中力量建設好上海、廣州、天津三個重點岸臺,承擔遠洋、近洋及沿海中距離GMDSS的DSC值班任務以及航務和公路通信任務,15個海岸電臺則強化沿海DSC值班任務;要改造并逐步關閉高頻莫爾斯電報電路,開放數據通信業務,實現船岸間數據傳遞和交換,為船員提供通信方便;要建設沿海岸線的VHF電臺鏈,基本實現沿海岸線全面覆蓋,并實施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確保沿岸安全通信無盲區;完善港區交換樞紐和港區綜合業務通信系統,為港區提供全方位多媒體的通信信息服務;抓好衛星專網的資源利用,在保證部機關電視電話會議的前提下,開發增值業務,作好目前正在開發的“中交星網”寬帶多媒體網絡項目,為社會各界用戶提供數據通信服務;完善“三江兩河”內河通信,實現長江三網一中心(長途通信網、船岸通信網、數據通信網和交換中心)的建設目標,重點解決船岸VHF遇險安全通信問題。
交通通信事業面臨著很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一定要統籌規劃、著眼未來,勇于創新,針對交通運輸事業的特殊要求,搞好交通專用通信網的建設。我們希望國家電信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關心交通通信的發展,為交通專用通信網提供優質服務,為二十一世紀智能交通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