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凌江 徐勇
標準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主導,世界各國、各組織都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紛紛參與到繪制信息社會網絡化時代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標準藍圖的工作中來。在全國信息產業科技創新會議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我國通信標準領域的專家,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蔣林濤、通信標準研究所所長劉多和科技司國際電聯辦公室主任徐偉嶺,就我國在通信標準領域的創新發展進行了深入了解。專家們介紹說,目前中國有關方面,包括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企業等都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各標準的制定工作中,內容涵蓋下一代網絡NGN、后3G、網絡和信息安全、視頻業務等國際主流技術。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從積極跟蹤、引進吸收、翻譯標準等初級階段,逐漸過渡到了消化吸收、國情適用、技術創新階段,并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始主導標準的制定工作,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通信業的話語權,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中國人在標準領域走上了一條不平凡的快車道。
重點領域全面參與
局部領域實現主導
過去限于技術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國在國際標準的制定等會議上雖然都有參與,但是沒有切實加入到一些重點領域的標準制定當中,話語權很小,處于被動的局面。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整體科研實力的加強和產業實力的壯大,以前在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3S”(Smile、Silent、Sleep,即微笑、沉默、睡覺)的尷尬情景已不復存在。最近,由我國企業主導的5項NGN標準在ITU-T會議上獲得通過,由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主導的兩項標準也將在10月份獲得通過,有力地表明我國在國際標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十五”期間,我國共派出專家2625人次參會,向國際電聯各研究組提交文稿919篇,以我國為主導制定了重要的電聯標準建議多項,在3G、NGN、網絡信息安全、光通信、網絡管理等領域技術標準制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已成為國際電聯標準化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徐偉嶺介紹說,特別是最近3年來,我國向ITU提交文稿數量更是發生了質的變化,2004年共向ITU三大部門提交了347篇文稿,而這一數字在2003年僅僅是93篇,去年達到了430篇,而今年到現在為止我國已經向國際電聯提交了466篇文稿,這些文稿中涉及NGN等核心技術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更為可喜的是,某些對口組實現了提交文稿零的突破,高質量的文稿得到了ITU的采納。
我們不僅在提交的文稿數量和涉及范圍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更為重要的是,緊緊抓住了維護國家權益和利益的重要文稿的提交,抓住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文稿的提交,在質量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在重點領域已經呈現突破的態勢。今年7月28日,在ITU-TSG13全會上通過了NGN的兩份補充文件和14份建議,為全球NGN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和指導。其中,中國代表團作出了重要貢獻,主導了5項標準:包括了中國電信主導的兩項(PSTN/ISDN仿真體系架構、基于呼叫服務器的PSTN/ISDN仿真實現),華為公司主導兩項(NGN功能要求和體系架構、NGN中資源和接納控制的要求和體系架構),中興公司主導一項(VPN業務的QoS支持的框架和特征)。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主導的兩項標準(未來分組網的總體要求、未來分組網絡的高層體系架構)技術上已經成熟,屬于Release2的內容,將按計劃于今年10月份通過。蔣林濤表示,中國代表團提出的這7個標準涉及NGN體系架構、資源管理等核心層面,對于未來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將有重要意義,標志著我國在技術、標準方面的實力得到全面提升。
據劉多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共有5位專家獲選擔任了ITU-T研究組的副主席,還有很多專家不斷在ITU關鍵的研究組和工作組擔任報告人、建議起草人和編輯等。另外,一大批年輕專家的涌現更顯示出我國在標準創新方面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據統計,目前我國在ITU研究組擔任各類職務的人數已經達到80余人。這為我國力爭在ITU取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憑借大量的高質量文稿,一批專家進入ITU研究組核心領導層。這些無可爭辯的事實,足以證明我國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實現了重大轉折,從過去的“跟蹤學習為主”轉變到了“深入參與、重點突破、力爭主導”的階段,這為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我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產業合作與深入參與
支撐標準工作取得突破
通過最近我國標準化工作取得的成績,我們注意到,提出標準的不僅有研究機構,制造商和運營商也都參與其中。從表面上看,這是位于通信產業鏈上的各方日益重視標準化工作、積極投入的表現。但是,從深層次上看,這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要想在國際標準上獲得突破,維護國家、產業以及個體的利益,深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團體作戰成為關鍵。
回顧近年來中國代表團在國際標準化方面取得的成績,劉多表示,這主要得益與我們已經逐漸建立起一套產業各方互動合作的機制。目前,我國標準工作由信息產業部科技司等相關政府部門直接領導,通過ITU電聯辦公室和ITU-TNGN相關對口組(SG11、SG13和SG19)的有效組織和策劃,在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行業標準和技術研究基礎上,由各研究單位(如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及運營商(中國電信等)和設備制造商(華為、中興、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北京西門子等)的密切配合、分工協作、互相支持和共同推動下完成。每項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國代表團集體力量的結晶和典范,體現了良好的產業互動。徐偉嶺表示,中國的標準以前在國際上的被動局面除技術差距等客觀實際外,各單位配合不協調、資源沒有得到整合也是其中的原因。
縱觀我國電信發展的全局,一方面,我們已經提出由電信大國向電信強國的轉變,其中修煉產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至關重要。而這種能力的獲得也必須建立在清晰明確產業層面發展戰略明確目標、步驟階段和戰略重點的基礎之上。對于這種產業各層面間工作的進行,良性互動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努力提升自身業務和技術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各方的彼此帶動,建立起完備的產業研發體系,我們的工作才能更順利展開,也才能獲得更大的突破。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我國在NGN領域的國際標準從原來的參與進入到現在重點領域的推進和主導,不單是由于我國技術研發的水平在不斷地提升,同時也是因為已經并正在不斷地鍛煉一批國際標準化的人才,這些人才已經逐漸地在熟悉和掌握國際標準化的規則,已經深入而廣泛地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當中。專家都樂觀表示,相信中國代表團會在未來的國際標準化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貢獻,取得更大的成績。這將為未來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國際標準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繼續完善標準創新
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蔣林濤表示,雖然我們在標準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與發達國家對比,差距仍然存在,而這一差距最核心的還是體現在技術方面。技術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整體發展的長期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儲備。由于過去的落后,我們在對技術標準的總體認識和把握方面還有所欠缺,在技術,特別是一些基礎研究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當然,我們也應該繼續加強對前沿課題的研究,這樣才能保證跨越式的發展。在留意自身發展、尋找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與我國發展有著類似經歷的伙伴的成功經驗。蔣林濤表示,韓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國也面臨著產業升級和在國際上增強話語權的挑戰。現在,韓國通過政府部門的主導,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全面配合,研究機構、運營商、制造商等形成同盟,群策群力,在NGN以及無線寬帶通信標準和產業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為我國的發展帶來了生動的啟示。
資金的投入、技術的儲備、產業政策的支持,是我們在推動標準化工作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重要力量源泉。只有在這幾方面都有了足夠的積累和配套,我們的標準創新才能得以完善,產業的深化發展才能成為現實,我們的工作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