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聯通前不久進行的PTN及IP/MPLS測試來看,其對于兩種技術的選擇仍然處于搖擺階段,對于選擇何種技術用以移動回傳承載,仍然需要在實驗網測試結束后才有結果。其實,PTN作為分組傳送的新一代技術,是最先被國內運營商應用于現網當中的。從2009年剛被推出時標準方面的缺失、對承載LTE的欠缺,甚至與原有網絡之間缺乏有效兼容等種種不足,PTN逐步在規模應用中不斷被完善,現在的PTN技術在承載3G、LTE方面已經擁有了更強的實力。
PTN技術的迅速發展得益于運營商對于該項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正如中興通訊承載網市場規劃經理聶杰所說,技術標準和技術應用往往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一方面,以標準來規范產品開發和應用,另一方面,規模應用又驗證和推進標準的修正和進步。如果因為標準的制定流程而阻礙優勢技術的引入和部署,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PTN技術已經成熟
PTN在組網規模、保護、OAM、時間同步方面具有較大優勢,非常適合3G和未來LTE的承載,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兩大運營商在這點上思路基本一致,烽火通信產品行銷一部產品經理史燕明如是表示。
結合近兩年PTN技術的發展,其在標準、OAM、L3功能以及設備互通性方面已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張海懿表示,PTN技術的國際標準由于涉及到IETF以及ITU-T兩大標準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雙方均不妥協,所以造成了MPLS-TP開發進度的一再拖延,而得益于國內CCSA(中國通信標準協會)對PTN技術的推動,使得PTN技術的相關標準在國內得到統一。
在L3功能方面,國內運營商基本明確PTN設備需保證支持L3功能,從而保障了其未來的演進能力。史燕明表示,在LTE無線回傳承載網絡建設中,核心網組池、S1-Flex、X2接口的通信限制等問題都需要承載網的核心層具備L3功能。PTN支持L3功能則可以保持一個端到端的承載網絡對LTE業務進行承載,而無需引入其他三層設備,避免造成維護困難和故障點的增加,同時還大大簡化了網絡結構,方便了網絡管理。
對于OAM和設備互通性方面,張海懿強調,基于運營商的需求、技術方案可行性、產業支持度和測試驗證成熟度等方面的分析,CCSA PTN行標選擇了基于GACh+Y.1731的OAM方案為惟一標準方案,而中國聯通國家工程實驗室副總工唐雄燕則表示,在PTN設備的互通性方面已經基本沒有問題。
有效支撐移動網的全業務運營
中國移動自從2009年上半年開始PTN的現網試點,2009年9月進行了一起集采,138個城市建設PTN網絡;2010年PTN二期集采,進入規模建設和應用階段,截止到2010年底,中國移動已經部署了20萬端PTN設備,對于PTN技術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移動將PTN定位為移動回傳的惟一承載方式,3G網絡全部采用PTN承載,2G網絡的承載方式逐步向PTN過渡,而且中國移動在2011年重點建設的TD-LTE網絡也刺激了PTN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據了解,中國移動在很多省市已開始將專線業務、大客戶業務向PTN網絡過渡,全面推廣全業務承載。PTN設備現在的部署范圍不僅局限于大中城市,而且開始向縣級城市滲透。湖北移動一位專家表示,湖北省現在正大力建設縣鄉的PTN網絡,在PTN網絡的有效利用方面,湖北省走在了前列。
不僅如此,中國移動在其城域網中也在探索基于PTN網絡的新型融合組網架構。中國移動研究院一位負責PTN項目的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移動在各地的PTN網絡建設中,主要采用的是PTN+OTN的組網架構,以期增強對業務的調度能力。張海懿也指出了這種新的融合架構,即P-OTN,它將是同時支持光層、電路和分組層的光傳送設備,然而對其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現網承載能力被中國聯通認可
隨著中國聯通3G業務的快速發展,其開始加大向HSPA+過渡的進程,這也直接促進了中國聯通引入新型的移動回傳承載方案。正如唐雄燕所言,中國聯通現在的MSTP網絡仍然能夠滿足3G網絡的承載需求,然而過渡到HSPA+以后,在業務需求量較大的省市,必須考慮引入新型的承載技術。而從中國聯通各地對PTN技術的測試來看,PTN技術在承載能力方面已經得到認可。
中國聯通目前在考慮的承載方案雖然包括了PTN和IP/MPLS兩種技術,然而從演進思路來看,中國聯通的大量MSTP現網決定了其主要演進方向仍然是PTN,從技術角度來說,這一演進路線更適合傳輸網的平滑過渡。
從中國聯通目前各地的業務需求來看,MSTP仍然能夠滿足相當長承載需求。江西聯通一位專家告訴記者,當地的3G網絡今年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目前的MSTP網絡仍具備足夠的承載能力,不需要引入新型的承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