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電網在線訊:按照國家電網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公司)關于智能電網發展階段的劃分,2011年是堅強智能電網全面建設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SG186和EPR項目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發展任務,對電網信息通信技術,尤其是智能電網發展中需要的信息通信方面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前,記者就信息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中的應用等問題,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所長陳希教授進行了采訪。

作為電科院建院以來作為最早建立的研究所之一,信息與通信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為電力系統的信息化、自動化提供技術支撐,形成了電力通信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用電自動化系統集成解決方案、電網應急綜合解決方案、電力信息安全解決方案,形成了電力特種光纜、電力信息安全的咨詢服務能力,培育了智能芯片產業,為現在的電網智能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過去幾年,作為科研單位的中國電科院信息與通信研究所為智能電網初期的規劃與建設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技術支撐,在智能電網相關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電科院和信息與通信所參與了眾多的國網公司科技項目及研討會,利用技術方面的成果有效推進了標準制定相關工作的進程,為智能電網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談到智能電網信息通信技術的有線模式和無線模式時,陳希向記者介紹,當前我國的具體情況是骨干網上主要以有線通信模式為主,接入層面則是有線和無線結合使用,兩種模式并駕齊驅。無線技術在某些領域大量使用的原因是使用有線模式程序繁瑣或建設成本較高。這兩種通信模式的區別使用是由它們本身的技術特點決定的。目前,無論是從帶寬、可靠性、穩定性或可控性等角度來看,有線模式如光通信都是有優勢的,這些優勢使它能夠在輸電等骨干網環節發揮巨大的作用;無線模式最大的優點是它的靈活性,如果把這一點與用電側多種多樣的個性化需求相結合,也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