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新增基站接入和全業務運營下各類業務接入的要求,應對現有匯聚節點收容能力不足的問題,各地均大力開展匯聚點的建設。需綜合考慮城域范圍內傳送網和數據網匯聚層及接入層網絡架構的搭建,為全業務運營做好準備。如何選擇匯聚點機房、合理規劃利用有限的機房空間成為匯聚點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匯聚點的定位和作用
匯聚點在網絡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負責將本地業務節點連接到骨干節點,通過物理及邏輯網絡將業務匯聚、疏導到相應的業務收容節點。
一般情況下,密集城區一個匯聚節點覆蓋的區域面積宜為2~5Km2,一般城區宜為5~10Km2,城市郊區宜為10~20Km2。
匯聚點應匯聚一定數量的基站及綜合業務接入點。一個匯聚點終期匯聚的基站數量宜為30~50個(采用雙匯聚點接入方式時,匯聚基站的數量宜為50~80個),開發區、城郊可適當放寬,但不宜少于20個。同時,一個匯聚點收容的綜合業務接入點的數量宜為10~20個。
規模較大的住宅小區,其潛在用戶可就近由條件較好的基站或綜合業務點收容,不宜單獨設置匯聚點。
匯聚點的建設、選取可采取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對于需求較為迫切的區域,可先期建設、投入使用匯聚點,對于現有基站及客戶接入業務數量較小,而未來需求較大的區域,可先規劃、選擇好匯聚點數量及位置,儲備站房、管道等物理資源。當匯聚點覆蓋區域內收容的基站及綜合業務接入點超過一定數量時,可根據規劃進行區域拆分,逐步啟用前期儲備的匯聚點。
匯聚點機房的選取
匯聚點機房的選取應滿足網絡規劃發展的需求,并結合地理位置、城市規劃、投資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比較選定,需要極力保證機房的安全穩定性及業務的靈活快速接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 匯聚點的位置可結合覆蓋區域內移動通信管道與接入光纜分布、節點的設置難度、相鄰區域匯聚點位置綜合確定。宜在道路邊、小區臨街等管道、光纜建設和接入條件較好的位置選取匯聚點。
● 為便于匯聚點對區域內業務節點的匯聚,匯聚點不應設置在區域的邊緣,也不必刻意選擇在中心位置,應結合通信管道路由規劃,在管道路由較豐富的地段選取。
● 由于匯聚點也兼作周邊客戶業務的接入節點,應首先在潛在用戶密度較大、接入需求旺盛、業務較為集中的位置選取符合條件的匯聚點。
● 應盡量避免在鐵路、河流、湖泊等大的障礙物附近設置匯聚點。盡量避免由于外在因素導致的管道、光纜路由不順、業務無法接入的情況。
● 匯聚點應遠離粉塵、油煙、有害氣體及生產或貯存具有腐蝕、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廠、倉庫、堆場等。遠離強振源和強噪聲源(高壓線、變電所等)。電磁干擾強度在5MHz--1000MHz范圍要求小于120dBuV。安全距離執行相關規范標準。站房不應與水泵房及水池毗鄰,站房的正上方不應有衛生間、廚房等易積水建筑,以保證網絡設備的安全。防止盜竊、搶劫等人為事件、洪澇等自然災害及易燃易爆物爆炸等人為事故對網絡的影響。
● 匯聚點站房應盡量設置于一層,以保證機房承重要求,以及管道、光纜進出方便。
● 業務匯聚點應盡量設置于方便人員進出的位置(如靠近主干街道的門市房、移動營業廳或改建車庫等方便協調進出的房屋建筑)。
● 機房應方便市電引入,能夠設置獨立電表,避免因為用電情況與附近業主產生糾紛。機房的防雷、接地等條件應符合通信機房的設置要求。
匯聚點機房工藝、裝修標準
機房面積,購買的匯聚點站房應結構良好,以矩形為主,避免選擇形狀不規則的站房。匯聚點站房可裝機面積(需區分站房的建筑面積和可裝機面積)原則上需保證60m2~100m2,站房凈高原則上不低于3.2m,最低不得低于2.8m。
機房荷重,原則上要求當設備采用單面排列時,機房樓面荷載要求不小于600公斤/平方米;當設備采用背靠背排列時,機房樓面荷載要求不小于800公斤/平方米。安裝設備前應對租賃機房樓面承重進行測試。
機房凈高,基于原有傳統裝機習慣,機房凈高給出兩種方案:一是2.8m~3.0m(設備采用高度2.2m機架);二是不低于3.4m(設備采用高度2.6m機架)。
機房照明,應設置一般照明和事故照明,照明光源應采用熒光燈或節能燈作為主要照明光源。機房內燈具布置盡可能避開列架、走線架,燈具不得布置在電池組的正上方,燈具開關應設置在進門順手處。當市電停電時,應由事故照明燈承擔機房照明,其照明電源宜采用自帶蓄電池的電源,應能根據機房照度情況自動開啟。
機房溫度、濕度,有人值守:溫度 18℃~28℃,相對濕度 20%~80%;無人值守:溫度 10℃~35℃,相對濕度 10%~90%。
機房孔洞及走線架安裝,機房進出光、電纜穿墻孔洞原則上應選擇開鑿于房屋長方向兩端墻上,用于主走線架或主槽道的穿過,穿墻孔洞位置下沿距地面高度為2.4m(機架高度為2.2m時)。穿墻孔洞尺寸建議為450mm/650mm寬×300mm高。樓板孔洞尺寸建議為(300mm~600mm)長×300mm寬。
匯聚點機房的電源標準
市電引入
① 機房外電引接應向供電部門辦理引接手續,獨立電表、獨立繳納電費,節省機房運行電費成本;對無法直接辦理供電引接手續的機房,電費單價等費用必須滿足運維部門的相關指標要求,并經運維部門簽字確認。
② 市電引入界面,以業主配電設備開關為界面。
③ 應至少引入一路穩定可靠的三相380V市電作為正常工作電源。
④ 市電引入電纜在室外布放時,宜采用直埋方式。如必須采用架空方式時,則必須采用相應的防雷措施。室外埋式、架空掛吊式或沿墻敷設均選用鋼帶鎧裝電力電纜。
⑤ 電力電纜室內敷設時,若室內垂直敷設高度較大,宜選用鋼帶鎧裝電力電纜。
⑥ 電力電纜穿樓板洞明敷設無護罩時,必須穿鋼管防護,鋼管出地坪后高度一般為2米(具體按上海低壓用戶電纜裝置規程實施)。
⑦ 交流電力電纜室內沿走線架敷設或沿墻敷設時,如果與直流電纜或信號電纜一起布放,則交流電力電纜應穿金屬軟管,并將金屬軟管可靠接地。
⑧ 電源及外電引入要求(如表1)。
電源設備配置
① 交流配電屏按遠期容量配置。輸入開關為250A/3P 2個(帶市電油機互鎖),輸出開關為100A/3P 2個、63A/3P 4個、32A/3P 2個、25A/3P 6個、20A/1P 6個、10A/1P 6個。機架尺寸暫定為800*600*1800。
② 整流器滿載容量按中遠期考慮,近期容量按業務需求配置。在土建裝修后,應先安裝一臺滿架容量為600A的整流器,配置2個50A模塊,為基站環監設備配電。在通信設備進入后,可按設備功耗配置整流器,整流器滿架容量為600A,模塊按設備功耗N+1配置。
③ UPS設備在機房土建裝修后,暫不考慮,待有實際需求時按交流業務遠期需求容量配置到位。
④ 蓄電池組在機房土建裝修后,暫不考慮,待有實際需求時按后備時間2小時配置到位。
接地
① 機房地網的接地電阻要求不大于5歐姆。
② 新建機房內設置接地匯集排(IGB)至少一塊,規格均為TMY-100x10,從機房所在大樓就近引入2根95mm2電纜至室內接地排,室內接地排以輻射方式分別承接機房內各設備接地線。另外再從地網引出95mm2電纜至室外接地排,此接地排宜安裝在饋線孔下側外墻上。引入機房的天饋線金屬外層,必須與機房內走線架等金屬體絕緣,并接至室外接地排上。
③ 機房內各類接地線應從接地匯集排上分別引接。機房內所有設備、走線架及導線的金屬外殼均需良好接地。
空調
① 機房根據具體情況設置空調,以保證長期工作條件下的溫、濕度條件符合要求。
② 空調必須具備斷電恢復自啟動功能,每個機房應至少安裝2臺空調,一主一備。空調外機必須牢固可靠、方便維修,空調內機根據合適位置安裝,底部配置高度為0.2米鍍鋅角鋼底座,應符合防震要求。針對特殊情況,空調只能安裝掛機或吸頂機的應另行處理。
③ 機房空調數量(如表2)。


匯聚點機房的平面布置標準
匯聚點站房內,匯聚層設備區域和客戶接入設備區域應盡可能分離,并采用物理的方式隔開,以避免頻繁的客戶接入操作影響匯聚層網絡的安全。設備擺放原則如下:
應便于抗震加固。設備機架列間宜采用面對面或面對背的單面排列方式,如在原有機房裝機,應充分結合原機房設備布置方式。新建機房根據設備情況,在負荷允許條件下可采用背靠背雙面排列方式。
主設備應排列在同一列內或相對集中,DDF應單獨成列或相對集中,整個機房的安排應根據走線路由最短,減少路由迂回和交叉為原則,可單獨設置設備區和配線區。
根據各個節點機房在網絡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將傳輸節點機房分成骨干機房和匯聚機房兩大類,匯聚機房根據其業務需求又分為重要匯聚機房和普通匯聚機房。重要匯聚機房也指傳統的傳輸網絡匯聚點,而普通匯聚機房為全業務綜合接入點。各類型機房下面以一個普通匯聚機房(即綜合業務接入機房)為例,一個機房的標準配置(如圖1、圖2)。


隨著運營商的重組和業務牌照的發放,未來幾年電信行業全業務競爭將更加激烈,而全業務的接入將對傳輸網絡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本地傳輸資源壓力也將隨之增加。傳輸網絡的發展正逐步擺脫單純作為無線網或某一業務網絡的配套網絡而被動建設的情況,將作為一個獨立的網絡進行規劃和建設。